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房企晒账本求自救

时间:2022-03-01 14:46:25 |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来源:中国企业家公众号

信心是治疗市场疲软最好的药。这剂药,不仅房企缺,投资者也缺。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李艳艳

编辑|周春林

头图摄影|邓攀

面对信心脆弱的市场,房企开始主动释放“积极”的声音。

近日,部分经营较为稳健的房企,或通过官方投资渠道,或通过自家高管,公开回应市场关切,主动披露自身近期经营状况,内容涉及销售回款、债务结构、融资与偿债安排以及战略应对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企业正处于“良性经营状态”。

仅2月24日晚间,就有10家沪市房企债券发行人,在上交所网站主动公开披露了企业经营状况等信息。它们中间,不仅有保利发展、首开股份、中国金茂这样的央企国企,也有碧桂园、龙湖集团、新城控股这样的头部民营房企,还有新希望地产、华发股份等腰部百强房企。

从前述房企披露的销售情况来看,尽管从去年三季度末起,受全国市场整体回落影响,销售速度有所放缓,但各家房企表现相对比较稳健。债务方面,金地集团、新希望地产、华发股份在公告中标识了其绿档房企的身份;偿债安排方面,首开股份、保利发展披露了后续发债计划,新城控股、旭辉披露了境外偿债安排。

这些房企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集中晒“账本”“体检表”,证明自己“收支有度、身体健康”?核心意图还是希望重建市场信心,尤其是对投资者。

2021年,伴随金融环境收紧叠加楼市调控政策的加码,房企整体生存情况遇到较大困难。尤其在下半年,个别房企销售下行、融资受阻、流动性紧绷,债务违约事件时有发生。受此影响,投资者对房企的偿债意愿和能力产生了颇多担忧,投资行为变得敏感,市场信心亦变得脆弱。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过去一年,与房企兑付相关的流言、谣言接连不断,让本就艰难生存的房企“雪上加霜”。比如,有些企业出现个别负面风险事件,被夸张解读为全面流动性危机,房企还未发声或作解释,就已被市场“股债双杀”;有些企业的正常资产出售行为也被解读为出清化债、无奈为之的资产“贱卖”,连同老板一同被“下头”,引发“这家企业不行了”的论调。

地产债市场本就受消息面影响较大,堪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些传闻真假难辨,不断渲染悲观情绪,不时扰动市场预期,继而引发行业挤兑效应和信任危机,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也对市场信心恢复和健康发展造成更大的“摧残”。

出于“避险”的考虑,投资者做出什么样的决策都可以理解,但前提应该是建立在对真实信息的把握和权衡之上。在此背景下,房企及时、准确、公开地披露信息,不仅是对投资者的尊重,也更有助于市场信心的回暖。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目前房地产市场权威信息有限或房企临时信息披露不足,造成投资者被动依靠“小道消息”下结论的局面时有发生。近期有证券机构人士建议,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建立企业权威可信的信息披露机制。此次上交所出面,就被业界视为有效加强了资本市场与房企之间的信息对称性。

从市场角度来看,企业定期和不定期在公开透明权威渠道发声,主动释放信息或回应市场关切,也有助于债券投资者作出理性判断,重建投资者对于房企和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信心,进而帮助恢复地产债市场正常秩序,推动地产债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价格陆续恢复正常。

说到底,信心是治疗市场疲软最好的药。这剂药,不仅房企缺,投资者也缺。此次10家上市房企通过权威平台主动公开债务情况,及时回应了市场热点,正面表明“自己的经营基本面没有问题”,将有效信息直接传达给了投资者和市场,释放出了积极稳健的态度和理性的信号,对其他房企的相关信息披露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但信心不是喊喊口号就有,还需要利益各方充分综合现实条件,理性面对困境,作出积极改变。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地产融资端、政策端暖风频吹。多位行业专家表示,随着资金陆续到位和政策信号释放,房企项目收并购案例将不断增多,房地产行业风险“出清”将会加速。债务方面,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2年房企预计到期债务约9603亿元,比2021年下降约25%。

在“房住不炒”的整体基调下,房地产行业早已告别大水漫灌的高速发展阶段,转入高质量、精细化的深度调整期。如何促进这一重要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是每个行业参与者的必答题。

第二十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