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文明祭扫观念深入人心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祭扫方式悄然涌现——
清明祭扫兴起新风尚
“请人代为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用鞭炮纸钱免费兑换鲜花”“寄一张写满对逝去亲友思念之情的网络‘时空明信片’”……
近年来,随着绿色文明祭扫观念深入人心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祭扫方式悄然涌现。今年清明节前,各地纷纷发出文明祭扫倡议,推出云祭扫、代祭扫等服务,兴起了文明低碳的清明祭扫新风尚。
文明低碳寄哀思
清明节前夕,多地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3月21日,民政部召开会议部署清明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要求确保人民群众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贯彻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创新祭扫服务载体,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
在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民政部门联合发出清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安全祭扫不返乡,优先选择家庭追思等非现场方式缅怀逝者、寄托哀思。长三角地区殡葬服务机构提供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云祭扫等便民服务。
在云南,各地提供代敬鲜花、代挂黄丝带和代写心语卡等简约文明的代客祭祀服务项目,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引导群众选择文明低碳祭扫方式。
山东则提倡通过植树怀念、网络寄语、家庭追思、书写祭语、吟诵祭文等方式,追忆先人留下的好家风好家训和生前感人故事,激励后代传承逝者优良家风和良好品德,努力奋斗。
代祭扫热度上升
除了有关部门对文明祭扫的倡导,近年来,一些新的祭扫方式也悄然兴起。
4月2日早上9点,昆明市殡仪馆龙宝山华夏墓园的工作人员权志熊和两位同事身着黑色统一制服来到一个墓位前,深深三鞠躬。这一天,他们将为7家预约民众完成代祭扫仪式。
权志熊告诉记者,2020年因受到疫情的影响,昆明市殡仪馆龙宝山华夏墓园第一次推出免费代祭扫的服务,3年以来打电话或通过网络预约代祭扫服务的民众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们的预约量已超过50家,前来预约的大多还是无法返乡的年轻人。”作为专业的代祭扫工作人员,权志熊告诉记者,整个代祭扫过程一般持续10~30分钟,由工作人员代亲属传递爱和思念,代为对墓穴、墓碑进行清扫,敬香和敬献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同时将祭扫过程进行拍照,反馈给亲属。
同时,各地“纸灰飞作白蝴蝶”焚烧纸钱、抛撒冥币的现象在减少。
“这几年,我们家都委托当地村民帮我们用鲜花祭扫。”老家在贵州,常年定居外地的张雪(化名)告诉记者,鲜花祭扫已替代香蜡纸烛,成为她寄托哀思的低碳选择。
昆明市殡仪馆龙宝山华夏墓园公墓科科长周旭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推出的“鲜花换纸钱”服务颇受民众的欢迎,前来祭扫的民众可将手中的纸钱、塑料花、绢花免费兑换成鲜花,“今年我们已准备1.2万支黄菊花,目前已完成兑换5000余支。”
在江苏,3月18日~29日,该省开通网络祭扫平台58个,网络祭扫超60万人次,各地提供代客祭扫服务23.3万人次。
祭扫在心不在形
人们对鲜花祭扫、代祭扫、网络祭扫等新祭扫方式,认可度怎么样?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他们对鲜花祭扫等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认同感较高。但对于代祭扫,有的人表现出抵触情绪:“亲人代祭扫可以理解,但如果是外人就没有必要做面子工程了。”
张雪认为,代祭扫有其存在的必要。“就拿我自己来说,家人大多定居外地,再加上疫情的缘故,实在是客观条件上没办法回家。其实,我们选择代祭扫,一方面是为了清理先辈墓地周围的荒草,保持墓碑的整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维护我们家族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寄托。”
有业内人士表示,云祭扫、代祭扫满足了人们的多元需求,同时对助力疫情防控和推动文明祭扫有着积极意义。
“祭扫在心不在形。绿色文明的祭扫新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周旭认为。
本报记者 李逸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