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级重点影片30部以上,力争每年票房过亿元的京产影片达到20部左右……近日,北京市电影局发布《“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聚焦电影强国建设,对“十四五”时期北京电影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其中提出的勇攀电影创作高峰、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等目标,备受业界关注。
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影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电影发展充满活力,影片产量稳步增长,类型风格更加多样,创作质量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影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作潜力巨大,同时,有“高原”缺“高峰”、传播力待提升等电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如何解决现存问题,推动国产电影高质量发展,顺利完成《规划》设定的各项目标,北京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打造“北京精品”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电影创作方面聚集着大量的人才,2020年出品电影达到185部,位列全国榜首。而北京丰富多元的电影文化氛围和硬件设施也推动了人们的观影热情,2020年,在全国年度票房排名前十的影院中,北京占据6席。而在2021年,北京电影票房收入达22.3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12亿元,同比增长116.50%,其中电影《长津湖》票房达到57.75亿元,超过了《战狼Ⅱ》,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而其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成为2022年春节档当之无愧的票房冠军。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北京出品”正不断向“北京精品”更迭奋进。《规划》提出,“北京出品”要勇攀电影创作高峰,稳定电影产量,实现电影创作生产整体质量大幅提升,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等。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规划》指出,将实施创作质量提升工程,打造电影精品生产新高地。北京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扭住电影质量这一生命线,树牢精品意识、坚持首善标准,组织实施电影精品工程,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攀登文艺高峰。
为了激发电影创新创造活力,《规划》指出,北京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电影创作,以电影佳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北京将重点扶持优秀原创性现实题材、北京题材创作,大力扶持科幻电影、动画电影、特种电影创作,积极扶持创新性强、特色鲜明的优秀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支持价值高、手法新的纪录、科教、戏曲等各类电影发展。同时支持优质电影品牌化、系列化创作生产,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和转化,促进电影题材、类型、风格等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传播“中国故事”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加速,国产电影向国际推广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涌现了《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一系列海内外耳熟能详的电影。北京在电影“走出去”方面也积极探索,《规划》提出了“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规划》指出,将实施传播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电影海外推广新高地。北京将以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电影国际文化品牌活动,提升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比如,以电影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注重国家化的表达方式,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生动实践,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展现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扩大优秀电影海外输出,持续推进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一带一路国际电影文化交流活动等重点项目,助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传播到世界各地。再比如,拓展中国电影国际发行网络。打造中外电影交流合作优质平台和京产电影“走出去”知名品牌,支持在京电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传播,通过投资、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鼓励电影产品出口,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同时扶持有实力的发行主体,开拓全球主要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发展海外实体,以定向推广、精准营销等方式,不断增加国际发行放映的地区、渠道、平台和观众群体。
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开发优秀电影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待下一个五年,北京电影有更好的表现,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报记者 侯伟)
(编辑: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