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农业“大托管” 破题“冬闲田” 淮南市区域化耕种管收率达98%以上

时间:2022-04-24 22:46:08 | 来源:安徽商报
寿县小甸杨圩村.jpg寿县小甸杨圩村2.jpg

【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一片青绿色的麦田一望无际。麦苗经历了一冬的蛰伏正快速生长,但在一年以前,这里还是小农户耕田的传统模式,部分耕地撂荒,成为农民口中的“冬闲田”。

近年来,淮南市围绕解决农村土地“零碎化”、农业生产“低效化”等问题,创造性实施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大托管”模式。

通过引导分散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集中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生产经营,依托成立的“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协调农技部门“跟进”农业技术服务、协助银行“跟进”金融贷款服务、引入保险公司给予收入保险“托底”,切实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从而让农业生产变得更简单、更集约、更高效。】

发挥“统”的功能 破题“冬闲田”

农村“三变”改革后,寿县杨圩村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率先在寿县尝试开展农业“大托管”。零散农户以每亩每年1200元的价格,将4500亩土地“委托”给杨圩村村委会,村委会再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进行粮食耕种。

据了解,在“大托管”前,寿县抛荒的“冬闲田”最多时近120万亩,100多万亩“冬闲田”实行单季托管后,去年小麦平均亩产460公斤,实现稻麦轮作平均产量创新高。

但在此之前,因为农民种植一季小麦普遍每亩亏损100~200元,严重影响了种粮积极性,很多农民只想每年仅种一季水稻,“冬闲田”现象一度十分严重。同时,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的也亏损严重,接连出现资金链断裂弃地“跑路”现象。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面临新的考验。

2019年,淮南市针对土地流转大户“跑路”、耕地撂荒抛荒现象,深入分析新情况下农民不愿相信流转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也不愿意服务分散小农户的痛点难点问题,在凤台县3个村积极探索试点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

当年,8000亩糯稻当年喜获丰收,平均亩产量增加15%、价格提升25%、亩均效益提高18%。

按照“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群众自愿、确保利益”的原则,“大托管”模式用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把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幕后”推向“台前”。这其中,村集体充分发挥了“统”的功能。

用好“专”的优势 提供高效服务

近年来,淮南市创新组建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建立“大托管”服务管理平台,将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录入数据库,对托管经营的土地进行GPS定位,并将地块上图入库。

通过定期开展卫星遥感监测,为供水排涝、施肥用药、产量测算、受灾定损提供遥感技术支撑;建立技术服务子系统,提供在线技术咨询以及量身定制种植计划、品牌打造计划、品质提升计划等服务,为“大托管”提供现代经营管理支撑。

目前,“农管家”公司已服务364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60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淮南市“大托管”区域机械化耕种管收率达98%以上。而集中统一采购农资、施肥治虫、灌溉排涝,降低成本近20%,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大幅提升。2021年,淮南市粮食增产9.6万吨,增量在全省16个市中位列第一。

借助全程耕种托管服务,淮南市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农忙回家抢种抢收”的后顾之忧。曾被群众戏称为淮南市的“西伯利亚”的凤台县偏远乡镇杨村镇,地没人种的问题一度十分严重,这两年通过“大托管”,全镇5万余亩耕地实现“零撂荒”。

依托“保”的作用 兜底促进农民增收

在“大托管”模式中,淮南市积极与金融保险部门对接,引导金融机构为“大托管”开展定向服务,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贷款难”“保险难”“担保难”问题,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充分的兜底保障。

通过积极推动太平洋财险、国寿财险、国元保险等保险公司量身定做农业保险新产品,在国家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提供商业补充保险。凤台县小麦每亩收益保额达700元,水稻收益保额达1300元,切实规避了灾害风险、保障了农民收益。

同时,通过推动商业银行开发支持“大托管”的信贷产品,加大投入保推广开展精准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降低对试点乡镇、村的贷款利息和担保手续费用。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秸秆还田资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1.89亿元,向项目村、服务主体倾斜。整合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扶持资金1600万元,对试点村服务主体贷款及保险给予补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