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我国发现首个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新种

时间:2022-05-22 22:45:04 | 来源:媒体滚动

俗称为“娃娃鱼”的大鲵,是我国珍稀濒危两栖动物。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经过长期努力,该所车静课题组等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纯种大鲵野生种群。综合形态学和遗传分化证据,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一个新种——江西大鲵。

根据基因组水平数据分析,研究人员认为江西大鲵种群遗传分化显著且未受到其他省区大鲵的杂交污染。他们采用“标记-重捕法”,通过为期18个月的野外监测,共记录成体、亚成体和新孵化的幼鲵在内的700余尾个体,并连续两年观察到野外繁殖。成体和亚成体的目击频率高达每人每小时2尾,这一结果显著高于保护区外的目击频率,甚至高于日本大鲵和美洲大鲵的野外目击频率。

江西大鲵野外调查区域示意图 昆明动物研究所供图

“中国大鲵由5至8个遗传分化显著的物种组成。目前,野生纯种自然种群难觅,同时大量遗传混杂个体囤积在商业养殖场中,让保护工作陷入困境。”车静研究员介绍,江西大鲵是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同时也是我国首个可记录大鲵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种群,其发现为中国大鲵保护带来了希望。以此为基础,有望能发现更多类似的纯种野生群体并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在被描述前就走向灭绝。

调查显示,江西大鲵种群是一个单点分布的孤立种群,其栖息地流域面积仅约36平方公里。因此这一种群也可能由于数量较少、相对孤立以及栖息地环境变动等因素而岌岌可危,亟须建立相应的保护行动计划,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

研究还提示,相较于通常以水域范围设置的水生生物保护区,设置囊括整个山、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对大鲵野外种群的保护将会更加有效,同时强调了综合野外监测和群体基因组分析手段对调查大鲵野外种群及明确遗传身份的必要性,为那些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濒临灭绝的物种制定和调整保护计划提供了参考和示范。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英文专业期刊《动物学研究》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