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证监局官网一连发布三则公告,分别剑指上海证券、上海证券研究所某副所长和某位证券分析师。今年1月11日,上海证券发布科创板公司安旭生物研报《原料自主可控,引领POCT检测发展》,监管部门认为该研报存在分析结论的合理依据不够充分、研报发布前的质量控制存在不足的情形。基于此,监管部门分别对其采取了监管措施。
安旭生物属于医疗器械行业,主营业务为非医疗用生物材料与第一、第二、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从业绩看,近几年来,安旭生物实现营收与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像2019年实现每股收益1.25元,2020年为14.11元,2021年提升至15.62元。该上市公司2021年11月18日挂牌,发行价格为78.28元,上市后最高上涨至312.50元,股价表现足以说明安旭生物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程度。
近几年的疫情,加剧了市场资金对于医药类、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的炒作,且诞生了像九安医疗这样的超级大牛股。作为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安旭生物上市后股价涨幅巨大,显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而上海证券的研报,亦助长了市场的炒作。比如就在研报发布当天,此前已连续3个20cm涨停的安旭生物,再次收获一个涨停。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规定,经营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且应该建立健全研究对象覆盖、信息收集、调研、证券研究报告制作、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制度。由此可见,调研是券商发布研报非常重要的一环。
尽管研报发布当天安旭生物股价再次涨停,但上市公司当晚发布的澄清公告却表示,未接受过上海证券相关人员任何形式的访谈调研等活动,也从未向外界提供过尚未披露的相关业绩数据及公司经营数据。该公告表明,上海证券在发布相关研报前,并没有前往上市公司进行过实地调研。因此,尽管该研报的相关数据来自上市公司2021年第三季报,但显然亦存在“纸上谈兵”与“闭门造车”的嫌疑。
对于券商研报而言,实地调研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近距离地与上市公司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也能获取从定期报告等公开资料中无法获得的信息。而且,通过实地调研,对于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等方面,将有更直观的感受。
此次上海证监局对于上海证券及相关人员采取的监管措施,非常有必要,处罚措施落地可更快更严厉。
券商发布的研报在市场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对于券商而言,发布研报前,实地调研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即使是采集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信息撰写的研报,同样有避实就“虚”的嫌疑。
事实上,券商所发布的研报中,“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并非个别现象。这样的研报不仅可信度不高,也容易在市场上误导投资者,进而危害相关投资者的利益。
尽管《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与《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的出台,分别从研报与证券分析师的角度规范个中的行为,但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其中,大幅提高违规成本不可或缺。特别是,对于“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且违规情节严重的责任人员,应撤销其从业资格。
作者/曹中铭
编辑/岳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