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拆穿新型毒品“变身术”,看招→

时间:2022-06-26 22:45:18 |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何亮

今天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2021年以来,全国公安禁毒部门深化禁毒人民战争,推动禁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全球毒潮和国际毒情形势日益严峻复杂,网络涉毒、新型毒品研发制造对禁毒工作形成新的风险挑战。

提高毒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高质量检测筛查与风险评估技术正在让打击治理新型毒品变得精准、可靠。

“娜塔沙”“小树枝”“蓝精灵”“神仙水”……花哨名字的背后,是披上好看外衣、经过乔装打扮的新型毒品。

警方用于禁毒宣传的仿真毒品模型。中新社记者陈超 摄警方用于禁毒宣传的仿真毒品模型。中新社记者陈超 摄

“‘娜塔沙’和‘小树枝’所含的毒品成分叫做‘合成大麻素’,这一类物质通过模仿大麻植物中‘四氢大麻酚’,对人体产生作用,属于人工合成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花镇东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不同种类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的麻醉、兴奋、致幻效果,其危害也各不相同。

“比如,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具有与天然大麻类似的致幻效果,且活性较天然大麻更强;芬太尼类物质属于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镇痛剂,其成瘾性和依赖性强,大剂量使用可导致昏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花镇东说。

“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不法分子通过人工模仿已管制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的化学结构,设计合成出的毒品替代品。”花镇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某个品种被正式列管,不法分子便停止制造并销毁库存,同时也会修改化学合成路线研制新的物质,再将其作为管制物质的替代品继续销售,从而逃避法律制裁。“因此,与冰毒、氯胺酮等常见合成毒品相比,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生产具有迭代升级迅速、新品种层出不穷的特点。”花镇东说。

为了精准、快速打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研制与滥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重点专项支持下,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启动新精神活性物质相关研究,联合全国公安禁毒和海关缉私部门,广泛收集查缉工作中发现的可疑样品,并对其中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成分进行全面解析。

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一名检察官正在展示和讲解毒品“邮票”与正规邮票的区别。(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供图)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一名检察官正在展示和讲解毒品“邮票”与正规邮票的区别。(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供图)

经过近10年的积累,目前国家毒品实验室已筛查可疑样品8000余份,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345种,为我国制定《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不法分子在研制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过程中,需将产品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其核磁共振谱图,从而判断产品的化学结构是否与预期一致,并提供给客户作为产品的“质量证明”。

国家禁毒办就此在全国禁毒部门建立核磁共振波谱仪“一机一警”管理制度,定期搜集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对外服务中采集的核磁共振谱图,并报送至国家毒品实验室。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毒品实验室已累计对全国各地报送的100余万张核磁谱图进行筛查,最终发现涉及新精神活性物质及相关制毒前体的可疑谱图500余张,为进一步通过送检记录追查从事相关制造活动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了线索。

高质量检测筛查之外,国家相关部门还建立了新精神活性物质成瘾性、危害性和滥用风险评估技术体系。花镇东介绍,目前,国家毒品实验室通过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估了84种已列管物质的成瘾性和危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滥用风险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这些物质的依赖性折算表,为相关案件司法审判中的定罪量刑提供了参考依据。

编辑:王程玥

审核:朱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