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陈春花式华为研究,和短视频式瞎编的区别是?

时间:2022-07-09 10:45:19 | 来源:PingWest品玩

作者|郭海惟

2016年冬天,陈春花教授跟着几位华为研究的大佬级学者和内部人士,田涛、孟平、曹轶、姚洋去跟任正非开研讨会。

以上四个人的“顺序”,是陈春花在文章中自己排的:

田涛大概是最懂华为的学者之一了,长期的任正非御用专家、华为高级管理顾问,光华为的书就写了半个身子高;

孟平,不消说,孟晚舟的亲弟弟;

曹轶,跟田涛合作过华为的书稿、华为工委会七个成员之一;

只有姚洋是陈春花在北大的同事,俩人结伴来华为考察。

时间约到早上9:30,一行人到了的时候,任正非已经提前在会议室里等着了。任老看到这一行人穿得实在不多,就提议转场到有炉火的会议室去开会。众所周知,华为的园区大得像个欧洲风情小镇,任正非作为主人就开车顺了大家一路。

这一行人里有任正非的军师、儿子和高管,以及这些最亲近的人带来的客人。任总关心一下大家的身体健康,顺带开个车大概也是一件心情愉悦的事。至于这么做究竟是不是给陈春花一行面子,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田涛和孟平的面子是到位了。

果然,陈春花教授非常受用。

回到学校后,陈春花写了一篇长达3700+字的小作文。在作文的开头,陈春花将这次在带炉子的会议室里开的研讨会,与王永彬的《围炉夜话》相提并论,将这篇文章命名为“围炉日话”。

紧接着,在围炉日话的主题下,陈春花教授摇身一变,成为了华为企业文化宣传大使,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她总结出来的华为式鸡汤:从重视基础科学、尊重人才,到合规、全球化、军队文化,从头到尾把任正非名句给总结了一遍。

在文章的结尾,为了进一步凸显任正非的亲切,还加入了很多临别时候的细节。后来正是这些细节,被不同程度地编进了“爽文”里。

比如,任总知道他和姚教授要赶飞机,就把自己中午的盒饭让给了二人;下车库以后,任总还亲自为她拉开了车门。

陈春花教授当时大为感动,她在文章里这样写道:

“想不到他会为我拉开车门,那一刻被任先生细致、平和的品性所折服。”

不过体验这么好的“围炉日话”,也不都是完美的。陈春花在文章中,也表示自己其实有唯一的小小缺憾:

忘了照相。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王永彬是晚清时候的大儒,《围炉夜话》则是讲了不少人生大道理的通俗本。这本小册子道理的浓度极高,句句都斩钉截铁,读起来很有力量感。

陈春花将任正非的话做一番整理报告,再将其命名为《围炉日话》,显然也是将任正非的谈吐比作了王永彬,应该算是一种很高的赞扬了。

总之,陈春花对作品很满意,转头就发在了自己的公众号“春暖花开”和北大管理学院的官网里了。

在《围炉日话》的结尾中,陈春花女士明确地表达了对“再续前缘”的殷切期待:

“虽然我算是比较熟悉华为的人,但是与任先生面对面的交流,依然感受到还有很多需要从机理上去理解的东西,也许下次的交流,我可以延续《围炉日话》这个题目。”

其实陈春花教授真的应该认真转头看看,田涛先生平时都在做什么。

田涛的代表作之一是写在2012年,那时华为的手机业务还聊胜于无,是一家B端知名度更高的深圳民营企业,人家新书的名字就很刺激——《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后来陈春花有没有再去见任正非、有没有补上了这次围炉日谈的合影,我们不得而知了。但再往后,两个人在公众视野中同台出现,就变成了今天。在华为的公关申明里,短短几个字显得格外刺眼:

…华为不了解陈春花,陈春花也不可能了解华为。

如你所知,《围炉日话》这篇在姿态上乖巧得像大学生作文一般的文章,后来被短视频博主逐一拆解,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进而让双方的权力关系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在故事里,任正非不顾众高管反对,亲自开车去接一位北大的翩翩学者陈春花(没错,姚洋教授在故事里早不见踪影了)。陈春花感动于任总的诚恳,于是张口就对任正非的管理漏洞一顿批评。言辞之激烈,以至于陈教授把任总批得大汗淋漓,华为也始得走出困境。而这位北大的名教授,则深藏功名、下车离去。

这剧情大家似乎有点熟。

任正非不就是那位憨厚、不计小节却又终成大事的郭靖;陈春花教授则成为了改变任正非命运的洪七公,纵使华为之前有再多绝世高手加持,也不及洪七公在高级轿车上的一席鸡汤。

当然,如今这本可以帮你成就霸业的武功秘籍,就在视频右下角的购物车里,打完折只要19.9元,包邮。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观者很爽快,华为很生气。

如果任由这个剧情走下去,再过几年陈春花教授大概就可以入选《改变任正非命运的12个人》了。

于是华为公关部就在内网发了一篇在外网上了热搜的通稿,言语间带着一种抑制不住的不悦。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不知道华为的公关是否真的扒拉了网上的视频,最终得出了“1万多篇”如此严谨又带感情的数字。但一句“陈春花不可能了解华为”,算是硬生生一巴掌打在陈春花教授的脸上。毕竟陈春花教授也是明确自谦过“我算是比较熟悉华为”的学者。这种来自官方的否定,多少有一种指着鼻子骂的感觉。

《围炉日谈》原本是一篇“投名状”式的学习心得,最后变成了双方不合的“导火索”,陈春花教授冤吗?

确实也是冤的。

虽然有媒体指出陈春花在知识付费领域的一些商业尝试,如联合创立知识付费品牌“知室”。但她也只是知室的小股东(持股33%),大概也不是主导运营的人;我们也暂时没有找到相关的材料,直接证明就是“知室”下场写了一大堆爽文。

大家确实不太相信,陈春花自己会去编这些低质的玩意儿。事实上,这些“爽文”的制造者,其实更多指向一些收割短视频流量,希望卖盗版书、卖低质社群服务和商业课程的自媒体。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但如果换一个侧面来讲,当陈春花教授在落笔写《围炉日话》时,其采用的叙事方式和透露出的情感,其实又与一些“爽文”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服务的圈子不同罢了。

当陈春花女士不断的在文章中“不经意”间地透露出各种细节,如任正非“早早地在等他”、“看他们穿得单薄”、“史上最贵的司机”的时候,除了为了表示对任正非“细致、平和的品性”所折服外,是否还隐藏了一点对自己行业地位“凡尔赛”一番的私心呢。

这大概只有陈春花教授自己知道。

但无论是把自己的盒饭让给客人吃、给女士开车门、早上9:30提前一点到办公室、开车在园区里顺一下客人,这些对于一个普通人自己来说,其实都是待人接客的一些“廉价”的细节。

这些“廉价”细节之所以对于另一个人如此受用,不是因为细节本身代表着什么奇特的人格属性,而仅仅只是因为开门的人在另一个人眼中有着刺眼的光芒。以至于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开门了,而是一个“神”给一个人开门,以至于吃一份便当、开个车都能变成某种恩赐。

所以我们看到在《围炉日话》里,这种“神”的光芒,甚至让开门、开车、送盒饭,在陈春花教授眼里,都已经足以成为一种任正非“品德高尚”的佐证……

这种廉价的表扬,任正非不需要、这个社会更不需要,只有陈春花自己需要。

作为一名学者,陈春花当然有权力向任正非先生表达自己的欣赏,甚至挂上她认为合适的所有大词。但唯一不需要“大书特书”的,就是任正非为你当司机、开车门、还给你吃他中午的盒饭……

你能想象彼得·德鲁克会因为见到老洛克菲勒给自己当司机、迈克尔·波特因为马斯克给自己开车门,然后就感动到赞颂他们品德高尚吗?

那么我们又有什么样伟大企业家,值得我国最高学府的院长、被冠以“中国德鲁克”旗号的学者去这样去自我感动呢?

如果管理学家都开始“崇拜”管理者了,那才是管理学家最大的失败。

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 | 图源:网络

而且,华为不是陈春花教授第一次为大公司和大企业家站台,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陈春花最受争议性的两次站台分别在2016年和2019年——她为乐视和瑞幸站台。

贾跃亭也是一个公认“现实扭曲力场”强大、软硬兼施的公关能手。在陈春花调研完乐视后,也曾直言乐视的模式很不错。但实际上,乐视当时已经进入了破产的前夜了。

在2016年为乐视站台,显然比卖盗版书的人造谣任正非,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要大得多。如果当年有学者能够把贾老板和背后的投资人们给滋醒,可能贾先生现在也已经回国了,A股也会少很多“家破人亡”。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很多时候,这种(可能源自潜意识、也可能是公开生意的)对于超级权力的暧昧情感,夹杂着专家学者的权威身份和优秀脑袋背后强有力的话语权编译能力,三者被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对于社会来说可能意味着危险。这种情况下,陈春花们没有编,比陈春花们编了更糟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