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稳增长专家谈丨董小英: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增强未来战略能力

时间:2022-07-14 16:45:13 | 来源:媒体滚动

“当下内外部各种压力给企业发展带来困难,我们应该对未来进行系统冷静思考和关键能力构建,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进行统筹布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董小英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之前经济和市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大家忙于拓展业务,‘未来企业的关键战略能力到底是什么’,大家是没有时间去思考的。”

对于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董小英认为这是暂时的困难,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强劲,因此不必悲观,“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战略能力,在助力经济稳增长方面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呼唤数字化转型

当前的经济形势要求传统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在谋求降本、提质、增效、转型上苦练“内功”,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已势在必行。

“产业数字化发展迅速。”董小英表示,根据其团队对企业尤其是领先制造企业的深度案例研究,产业数字化最先解决的是传统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营问题,进而逐步实现制造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达到生态数字化。“传统产业通过可量化、可视化、规范化、透明度高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管理体系、人员素质、运营效率都能因此得到重塑和再造,效率大幅提高。”此外,产业数字化还有助于传统产业提高打造数字化智能化供应链能力,在去全球化趋势下补链、强链、控链,在价值链重塑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释放知识和技术红利。董小英表示,在产业数字化领域中,已经出现不少应用场景,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提速扩能,还会有更多场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涌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需要大力鼓励和支持。

在数字产业化领域,“中国需要一大批在核心技术中持续深耕的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并通过产业联盟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董小英表示,尽管我国许多的电信、互联网、平台技术企业已经走在国际前沿,但在数字产业化领域,中国还面临诸多“卡脖子”问题。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周期长,投资回报相对延迟,只有走在最前沿,掌握独门绝技才会有人埋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追求赚快钱,而是要潜下心来,不断积累知识、技术,将其迭代整合为客户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厚积才能薄发,让优势更持久。”

“社会数字化是更重要的层面。”董小英认为,社会数字化与国家、区域、城市、行业数字治理和数字创新密切相关,近年来推出的数字货币、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及智慧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够降低社会的搜寻成本、交易成本和信用成本,有利于社会整体运行效率的综合提升,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密度和空间广度,社会数字化潜在价值巨大。

董小英强调,数字经济既助力数字产业发展,又赋能传统产业,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特别是在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其潜在价值会逐步展现,但这个过程需要投入,也需要时间。

新基建与数字技术将引爆新经济增长点

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重要的融合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进“数字新基建”方面释放了诸多信号。

“5G、双千兆和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我国在这方面具备独到优势,它们作为一种战略通用技术,能够引领大量激进式、颠覆式创新,甚至有改变传统游戏规则的能力。”董小英以高速公路的修建类比新基建,“公路网建起来之后,才会有各种各样的车辆在上面跑,才会让各种资源实现流动和共享。”

我国现在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底座的搭建及应用已经取得瞩目成就。但董小英认为,这还只是新基建及数字技术发展利好之处的冰山一角,“作为一种前瞻性战略投资,从投入产出来看,我认为它仍处于早期,蓄势待发的机会现在还没有完全到来,对此,我们要有战略定力和耐心。”

董小英认为,当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产业流程和模式产生深度融合,关联要素被数字化并逐渐整合到工业平台上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模式及其价值才会逐步呈现,这也是其竞争优势和投资回报将要“浮出水面”的时候。对此,她建议,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信息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需要深入传统产业,与行业专家合作,根据场景需求实现深层的资源组合和价值共创,并将相关业务痛点、难点、堵点转化成技术投入的增长点。同时,董小英也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信息通信业作为数字经济赛道上的中流砥柱,也应通过机制创新和内部创业,鼓励有企业家潜质的人才探索新的技术和业务增长点。

大中小企业各展所长共生共创共赢

疫情使得本身底子较薄、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遭受更大冲击,使其相比大型企业面临更多“生存危机”。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面对中小企业当下的困境,董小英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必选项,然而缺资金、缺人才、缺知识、缺技术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上的主要困难。“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企业的生存状态越好,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就越大。我们的调研报告显示,50%的中小企业是没有数字化投入的,即使有投入,也很少。”干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既有现实问题,也有自身意识问题。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恰好能实现优势互补。”董小英表示,大型企业资金雄厚、技术成熟,中小企业灵活性强,它们形成联盟,各展所长、共生共创共赢,可能是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创新空间。对此,她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外溢能力和中小企业进行价值共创。“基础电信企业等大型企业可以共享自身技术能力,形成战略资本,免费为中小企业搭建数字化平台,帮助其降本增效。实际上,帮助的中小企业越多,大型企业的生态多样性越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韧性会越强,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的潜在空间越大。”

第二,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力量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一方面,大型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管理和融资优势,通过供应链金融与关联的中小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也要通过数字化管理模式创新加速资金周转,还清拖欠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

第三,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要更好地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使其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我呼吁,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制定一定要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支持,否则会导致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董小英说。

“数字经济的发展只能脚踏实地,无法投机取巧。”董小英认为,借助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各大中小企业如果能够联合起来随需而变,共生、共创、共赢,那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出巨大贡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