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3日,“与江源和谐共生” 2022青海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论坛在青海西宁举办。作为第23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是青海最突出的特征、最重要的省情定位,也是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底线。此次青海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论坛是我省第二次举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交部、全国对外友协等国家部委给予大力支持,这也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的有益探索,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行动。应邀出席论坛的中外嘉宾高度评价青海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愿望,期待与青海在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嘉宾们共同交流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享的实践探索、经验启示,增强了合作的新见地。为此,本报特整理论坛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与广大读者分享。
保护人类文明和地球生命的多样性
演讲嘉宾: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 莫因·哈克
精彩观点摘登
大自然母亲给地球赐予了各种生命形式,这些生命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础。地球的生态多样性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是对当今和后代具有巨大价值的全球资产。生态多样性为生命增添了丰富性,使其变得有意义,并确保伟大的生命之旅不受制于灭绝的恐惧,得以稳步发展。
当前,看到地球生态正在以人类进化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是令人痛苦的。从肆虐的野火和灼热的气温中可以看到,气候的突变和随意的变化只会加剧生命今天面临的危机。
多年来,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全球领先的作用。中国一直大声疾呼保护地球免受气候变化、污染和废弃物影响的重要性。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判断十分正确。我代表我的同事们,表达我们对中国注重绿色发展的钦佩。
中国采取了全政府、全民保护的方法。我们中的许多人曾到过中国的不同地区,各省和地方政府,再到县级政府在保护土地、水资源、山脉、树木和创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所做的努力让我们印象深刻。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还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生活并建立良好的人与自然关系。从小学到大学,从省级到国家级,从政府机关到私营企业,这种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认识,将极大地帮助中国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
很多国家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和友好的关系,都在学习中国保护环境的经验、政策和项目。在我们此次访问期间,西宁这座美丽的城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海还有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环保基地。青海在清洁和绿色能源生产方面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得知北京大兴机场的电力是由青海供应的,我感到非常惊讶。
我们高度评价青海省为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所做的努力,特别是在湖泊、河流、山脉和野生动物方面。我们期待参观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这是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只有生命的多样性得到保护,生存的世界才能持久。因此,我们应弘扬国际团结精神,支持多边主义,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让我们为保护人类文明和地球生命的多样性迈出重要一步。
为全球的福祉来保护环境
演讲嘉宾:南非驻华大使 谢胜文
精彩观点摘登
很荣幸受邀来到这个被誉为山水之源的大美青海。
青海省素以广阔的牧场而闻名,这也是该省农业部门的基础和基石。近年来,随着该省矿产、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自从青藏公路以及高铁开通以来,与周边省份的联系不仅更为重要,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率。
青海省和南非一样,矿产丰富,是中国最大的锂生产大省,并拥有丰富的钾、锶、溴、盐、硅、镁等,还蕴藏着大量的铜、铅、锌等。青海省拥有大量的机会,需要我们两国探索进一步合作。这次博览会为与会各方增强互动奠定了基础,因为我们将深入了解如何打造包容性的伙伴关系,并继续探索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方法。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南非能和青海省进一步合作。这使我们拥有无尽的机会,我们看到了青海省政府保护了环境,也看到了他们对水源和环境的保护,这些都促进了经济和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我们有两个项目,第一,我们要向所有的国民确保粮食安全,所以我们正在动员社区来建立社区菜园,支持种植水果和本地的树木。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项目,那就是清洁河流,我们正在帮助社区获得无污染和健康的水域,以改善人们的健康和可持续农业生产。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学到了青海省很多的经验,投资和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水域。我们看到青海已经逆转了一些生态方面的退化,土地的退化,我们也看到保护生态不应该是人类社会的成本,而应该把它们当作是一种投资,在青海省投资的这些公司,投资不同领域,拥有无尽的潜力,能够吸引新的科技和投资到青海。
青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知道如何与当地社区合作来推动环境可持续保护,以造福全球。你们展示了如何与江源共生。我们从青海省学到的经验就是,如果我们和民众一起合作来保护社会,它不仅不是社会的成本,而是一种储蓄,而且是对未来的保证和保障。
所以,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像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像我的同事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提到的,我们和青海省的合作非常重要,可以相互学习,来找到一些实际性的合作。气候是一个领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灾难性。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不仅能够造福中国,而且也能够应对区域的气候变化,造福区域内的人民,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合作,不仅为了中国来保护环境,也为了全球的福祉来保护环境。
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世界
演讲嘉宾: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主任 张玉军
精彩观点摘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煤炭消费量比重降低到56%,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到25.5%,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到“十三五”期末,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浓度下降34.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23.04%,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更加彰显。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发布《昆明宣言》。深入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作为中国生态环保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区域和双多边环境合作、生态环保技术交流、国际环境政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承担着“一带一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上合组织、金砖、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澜沧江-湄公河等环境合作机制。多年来,通过开展环保政策对话、技术交流、能力建设、联合研究、项目实施等,推动与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保国际合作走深走实。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其中,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是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青海省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通过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大美青海。同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新高地,近年来,青海不断融入国际交流合作大局,向国际社会展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青海省外事办公室签署《共同推进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框架合作协议》。今天,我们又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将推动我中心与青海省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未来,愿全力支持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发挥青海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动青海参与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来。
加强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挑战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愿就未来与各国的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践行多边主义,共谋全球环境治理良策。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7次会议取得成功。欢迎各方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共同推动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加强政策对话,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依托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青海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论坛等平台,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政策对话、经验交流、技术分享等,促进互学互鉴。今年,我中心将举办碳交易市场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等主题的研讨交流活动,期待各方届时积极参与。
深化务实合作,共促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以绿色技术等为抓手,开展创新合作,推动各国研究机构、企业等开展技术和产业对接,促进环保创新技术的分享交流、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为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各国贡献生态环保解决方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期待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世界。
保护好长江的一江碧水,向世界讲好青海故事
演讲嘉宾: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 周非
精彩观点摘登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高原开展了多年的保护活动,我借此机会和各位分享一下我们留下的足迹,以及我们目睹的青海辐射长江、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我们以青海为主阵地,开展了近十年的高原湿地保护。
如果说,长江中下游人口密集区的主要任务,是在密集的产业发展和保护之间寻找一条兼容并蓄的解决方案,我们在青海工作的重点,则是基于中国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禀赋最优的条件,寻找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社区共管。
我们在青海与隆宝湿地合作,选择了黑颈鹤作为旗舰物种。在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光靠保护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协助保护区动员了社区的力量。幸运的是,我们在青海省林草局的支持下及隆宝湿地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配合下,成功解决了旗舰物种黑颈鹤面临的困境,在项目三年的周期中,黑颈鹤的繁殖从18对提高到25对。
自从青海建立了国家公园试点,我们在青海的工作顺应国家的政策引导,尝试着在新的政策形势下开展保护。
国家公园建设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理念。为了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及科研、教育、文化、生态旅游等公众服务,我们引导和规范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支持和传承传统文化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推进文化和生态协同保护。
在我们看来,青海和长江的保护意义,不仅限于本地的动植物,它有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从2018年起发起了一个大型长江研究项目,并在2020年发布了《长江生命力报告》。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环境变化中,青海为代表的长江源头生命力最优,这充分肯定了青海在长江大保护中的作用。
这是全球首份大河流域的综合评估,一经发布就受到了中国多个部委的关注。同时,我们借助WWF全球网络的力量,在多个国家和组织,特别是淡水生态系统保护区广为传播,让全球都看到了长江和青海的价值。
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在全球的不同场合不遗余力地宣传青海在湿地保护中的价值和努力,比如,在过去两个世界湿地日中,作为《国际湿地公约》合作方,WWF在为中国撰写的报道中,都特别提到了青海的努力,让全世界都能看得到青海。
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与青海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特长,保护好长江一江碧水,向世界讲好青海故事,共同保护好中华水塔!
(本报记者 谭梅 宋翠茹 整理
本报记者 王湘琳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