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资本寒冬,移动机器人赛道仍半年吸金数十亿

时间:2022-07-31 15:45:09 | 来源:市场资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6月,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数量38起,其中移动机器人就发生14起,占比达到36.8%,过亿的企业有5家。

编辑丨韩敬娴

来源:钛媒体

“比前两年高了大概近两倍”——最近,一位猎头告诉钛媒体App,现在一个有行业经验的移动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年收入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连应届生的薪资都到了二三十万。

人才向来是哪里热,就往哪里扎堆。2022过半,移动机器人赛道热度不减,“人”是一方面,还有一部分要看“钱”。

根据埃斯顿(002747.SZ)近期披露的调研数据显示,机构近期以电话会议的形式参加了公司的调研活动,合计调研机构数达255家。调研机构既有知名公募,也有大型险资、知名机构以及外资巨头。

不仅A股相关概念股备受关注,一级市场相关企业的融资次数、融资额度也有大幅度增长。

根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6月,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数量38起,其中移动机器人就发生14起,占比达到36.8%,过亿的企业有5家。

移动机器人最近的一波热潮开始于2020年,“人口结构变化、产业转移和升级、技术迭代和创新、贸易争端、政策支持等长期存在的驱动力,再加上疫情影响,使得移动机器人成了一个长期赛道。”一位关注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人马迪对钛媒体App说道。

从宏观的趋势回到当下,在疫情反复和外部环境持续振荡的情况下,移动机器人如何继续保持增长?当行业由培育跨越到增量阶段,出海会是更好的选择吗?

疫情反复,半年仍吸金数十亿

2022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反复和外部环境持续振荡,不少行业承受压力,移动机器人也不例外。

“有一些自动化的项目会处于暂缓的状态。不过这里面也会分情况,实力稍弱一点的中小型客户手头会比较紧张一点,先暂缓,但是有全球化布局以及资金力更强的一些企业,会更加看重自动化进程。”海柔创新市场总监钟炜琳告诉钛媒体App。

外部环境之外,移动机器人本身也存在定制性和非标性的特点,每个项目都要投入专门维护、运营成本,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使得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建设成本。

不过在她看来,波折是短期的,长期的行业趋势仍然不可破。马迪也对钛媒体App表达了同样的观点,“2022年热潮还会持续”。

这一点,从半年来移动机器人的吸金能力不难看出。根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共发生14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数十亿。

制图:钛媒体App制图:钛媒体App

其中,头部企业的吸金能力值得关注:海柔创新拿了数亿美元,未来机器人的C+轮融资也有8000万美元。有投资人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移动机器人赛道已进入头部企业“卡位”时期,资本会更加偏向于“头部”企业。

资本的偏好也加速了企业的分化,“目前移动机器人已经从市场培育阶段跨到了快速增量的阶段,接下来移动机器人玩家之间将出现分化。”马迪对钛媒体App表示。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始终保持先机,头部企业也纷纷加大了新品研发力度及加快了新场景应用的落地步伐,其中一个最受关注的领域就是新能源。

得益于双碳政策影响,锂电池、光伏等领域爆发式增长,移动机器人也成为这些行业投产、扩产的标准解决方案。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以下简称“GGII”)曾就锂电行业扩产情况进行了整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3月,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规划新增产能接近2000GWh,其中绝大部分将在2025年前建成投产。若按照动力电池单GWh设备投资额约2.4亿元测算,预计2021-2025年新增锂电设备市场需求将超4800亿元。

巨大的市场需求,加速了移动机器人涌入新能源车间。国金证券就表示,在锂电、光伏市场带动下,今年以来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预计下半年有望大幅增长。

为什么这两个行业会是移动机器人的新战场呢?在和多位行业内人士讨论后,问题还是出在“招工难”上。

以光伏为例,数据显示,我国光伏行业,年均新增人才需求为9.3万人,而年均新增人才供给量却只有4万人。

人力缺口的背后,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的危险性。据了解,在光伏电池车间,强酸强碱会对皮肤造成巨大伤害,并且为了阻挡电池片原材料多晶硅氧化,生产车间充斥着氮气,也存在安全隐患。同样,在锂电池生产车间的工人也要经受强度高、环境差的困难。

这就给移动机器人留出替代工人的空间——锂电池、光伏企业开始选择使用移动机器人。像海康机器人、快仓智能、劢微机器人、未来机器人等企业都已经布局了相关产品。GGII数据显示,在锂电行业,2021年移动机器人的销量为6839台,同比增速达83.84%,预计2025年需求量将突破2.5万台。

起步曾落后二十年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其本身并非新鲜概念。从世界上第一台AGV算起,已经将近一甲子。

移动机器人主要分为AGV(自动导引车)与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依靠地面辅助标志导航和软件系统调度,后者则能自主地规划路径、避障、决策。

1953年,为了提高装卸搬运的自动化程度,任职于美国Barrett电子公司的芝加哥地区电气专家亚瑟·麦克·巴雷特对牵引拖拉机进行了改装:在一间杂货仓库中沿着布置在空中的导线运输货物,可以十分方便地与其他物流系统自动连接。

从内部改装实验到面向市场推出产品,花了一年时间。1954年,美国Barrett电子公司推出该产品时,名字并不叫AGV,而是Guide-O-Matic。从本质上讲,Guide-o-Matic就是一辆自动跟随嵌入地板电线的拖车。

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微处理器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伺服驱动技术的成熟促进了复杂控制器的改进,市场上也设计出了更为灵活的AGV。

1973年,沃尔沃在KALMAR轿车厂的装配线上大量采用了AGV进行计算机控制装配作业,扩大了AGV的使用范围。

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台AGV也出现在70年代,由北京起重机械研究所研制。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AGV一词开始流行起来,国内AGV技术的研究都还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没有真正的落地应用。

1991年,由于被美国商人以政府限制技术出口为由单方面终止了合作,沈阳金杯汽车厂找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希望能够研制6台AGV用于汽车装配线中,这才开始了国内AGV从实验室样机到生产一线产品的跨越。

随后的二十年间,AGV的发展平稳,并无大的波澜。真正让AGV重获关注的还是一家电商企业:亚马逊。

2012年,亚马逊收购了机器人公司 Kiva Systems,并为其在加利福尼亚的履行中心提供了3000多台小型 AGV,用于重新分配货物以进行交付。此后,据报道称该中心的生产力提高了20%。

亚马逊的这一动作之所以带火了整个行业,当然不仅仅是单个企业效率的提升,背后还有整个电商物流行业的驱动:随着电商及物流行业的爆发,将电商的供应链压得喘不过气来,AGV等变成为电商物流场景的“救命稻草”。

2012年之后,变化的不只是场景。在技术路线上,AGV也开始沿着更加自主化的方向发展,在AGV的基础上,业内也开始提出新的概念——AMR。从AGV到AM,设备也从“车”逐渐过渡到“机器人”。

中国式崛起,由守转攻

“现阶段企业‘圈地’的速度基本决定了未来的排位。”有业内人士对钛媒体App表示。

想要继续扩大市场,除了加快新场景的落地步伐之外,进军海外已是必然的选择。亮相国外展会、寻找代理商、与集成商合作、设立分公司……移动机器人企业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拓展海外业务。

“我们去年底开始海外本土化工作,在欧洲、日本、美国、新加坡都有建立团队。”钟炜琳介绍说,“这样可以和当地的客户有更多接触的触点,能够把我们的产品、技术和价值观念传递出去。”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海外销售额达到了25亿元,占整体市场的20%,海外市场营收成为不少企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以海柔创新为例,目前海外的营收占比为3成,并且有望在明年左右实现国内外营收均等的情况。

移动机器人企业出海是国内竞争白热化下的一个生存策略,与此同时,国外对于移动机器人的需求以及国内产品的匹配度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国际机器人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美机器人市场发展良好,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公司订购了11595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了28%,同时收入也增长了43 %,达到6.64亿美元。

与海外公司相比,国内传统制造的机械臂、机械手等工业机器人确实差距比较大。但“移动机器人是靠算法跟软件驱动的,这方面中国跟海外同时间起步,差距并不明显。”马迪对中国移动机器人出海充满信心。

不过,在出海的过程中,钟炜琳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有独有的优势,不然就会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翻山越岭出海还要去打价格战。

她还提到,中国的企业进到海外市场会面临非常严苛的条件,比如对于产品的安全认证、专利等。还有品牌认知以及在面对海外同业的竞争时,要更懂客户,更懂场景,更懂痛点。

以商务拓展中的一个沟通环节为例,“国内的大部分客户一开始就倾向于谈价格,谈服务,但在海外,比如日本的客户会首先了解公司的初心、使命、社会价值等。在美国,客户更关注产品的安全问题,比如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仓库的消防安全等。”

对于中国移动机器人来说,从起步开始就落后欧美20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扮演“追赶者、引进者”的角色。

不过,亚马逊开启的“电商+AGV”模式,也给国内的移动机器人打开了一扇新大门。有数据显示,至2015年相关企业已经攀升至60家。快仓、海柔创新等企业都是在这一时间段成立。

国内物流行业的爆发式发展为移动机器人提供了赶超的机会,而2020年至今的疫情则为行业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尤其是2021年,据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数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2021年度,中国市场企业整体销售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AGV/AMR)72000台,较2020年增长75.61%,市场销售额达到126亿元(海外销售25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营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6家,同比增长50%。

同一年, “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智慧物流被多次提及。

移动机器人作为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期:市场需求旺盛、应用规模扩大、产品技术迭代周期加快……不过,资本的“蜂拥”、政策的利好只是外力,回归真创新、真转型,才能见得长期价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