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皆可盲盒”的潮流下,乱象也在逐渐增多。8月16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盲盒哄抬价格、销售活体动物等乱象将得到整治。
盲盒让人“上瘾”
有人陆续花费8000多,有人高价购入“隐藏款”
“一开始也没有很上瘾,后来大热的款式越出越多,看到好看的就想买下来。”广州白领刘申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自大学时购入第一个盲盒“林深不知处”后,陆陆续续已经花了8000多元,“我大多时候是从旗舰店或线下门店购入,遇到的‘坑’比较少,直播间等二手市场才是盲盒爱好者们被‘坑’的集中地。”
受访者多次在二手平台高价购买隐藏款。图/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关于“盲盒乱象”的吐槽比比皆是。消费者芮寒表示,在自己刚刚“入坑”时,在某商家的直播间开盲盒开到了隐藏款,收货后却变成了普通款。“有的商家会无端抬高价格,即便是普通款,价格也会被一些‘黄牛’抬高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此外,芮寒曾多次高价购买隐藏款盲盒,“就像强迫症一样,不仅要‘端盒’,还要买到隐藏款。”令芮寒庆幸的是,她已经在半年前“退坑”。
针对上述现象,征求意见稿拟规定,盲盒经营者应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确定盲盒价格。盲盒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实施不按规定明码标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通过盲盒形式销售的,同一套系商品或者服务的成本差距不应过大。盲盒商品价格不应与同质同类非盲盒销售商品价格差距过大。
针对二手市场炒作盲盒的乱象,征求意见稿拟规定,鼓励盲盒经营者建立保底机制,通过设定抽取金额上限和次数上限,引导理性消费。鼓励盲盒经营者自觉承诺不囤货、不炒作、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并接受社会监督。
食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
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
今年1月,肯德基与盲盒品牌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引发消费者抢购。根据这款盲盒套餐的销售规则,要想集齐整套玩偶至少需要购买6份套餐,其中稀有隐藏款的出现概率是1:72。为此,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还有消费者为“求娃”购买“代吃”服务,雇人代买代吃套餐获得盲盒,甚至不排除将吃不完的食物直接丢弃。
对此,征求意见稿拟规定,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殊化妆品、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活体动物、无着快件等在使用条件、存储运输、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
针对餐饮品牌销售盲盒引起的食物浪费现象,征求意见稿拟规定食品经营者在从事食品销售、餐饮服务过程中使用盲盒商品开展促销活动的,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有关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
避免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近日,贾宝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6岁的女儿趴在沙发上,将屁股高高翘起,模仿两款盲盒玩偶的造型。贾女士注意到,两款玩偶一款是小丑造型,一款是牛仔造型,均趴在枕头上,翘起屁股,屁股上还顶着气球、仙人掌等装饰。
细问之下贾女士得知,这是女儿外婆带孩子去商场某潮玩店购买的盲盒,回来后孩子便一直在模仿玩偶的“睡姿”。贾女士认为,这种服饰和造型容易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该系列盲盒还包括一款头戴兔女郎发饰、身着黑色丝袜并翘起屁股的的玩偶,“香艳”的造型引来一些家长的质疑和担心,“这种造型服饰大人看了都会脸红,更别说孩子了。”
对此,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销售现场询问或者网络身份识别等方式,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指出,鼓励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保护性措施,对小学校园周围的盲盒销售模式包括距离、内容等进行具体规范。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盲盒消费反映出部分年轻人过于追求新奇、投机和刺激的非理性消费观念。年轻人自控力相对较弱,容易被诱导非理性消费。有的年轻消费者完全出于好奇或盲目跟风,在购买盲盒等所谓的潮玩消费方面投入大量金钱,最后往往不能买到相应价值的商品。
陈音江认为,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盲盒噱头所迷惑,免得花了高价钱,既没买到愉悦的心情,又没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潮玩文化、盲盒文化想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摒弃低级趣味的营销手段,而是要在提升潮玩的文化品位和价值方面下功夫,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潮玩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潮玩文化不能只是以一种娱乐或游戏的形式,诱导消费者付出高额费用,却得不到与其付出相匹配的价值。否则,这种典型的畸形消费方式注定不会长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于梦儿
编辑 李铮
校对 柳宝庆
封图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