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崔雪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世骐等人发现,大角鹿的食性与水牛和家马相似,具有取食富含纤维的草的潜力,而这与其肿厚的下颌骨形态有关。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历史生物学》。
大角鹿是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晚期—全新世的鹿科动物,拥有标志性的硕大鹿角。大角鹿的下颌骨普遍存在肿厚现象,尤其是周口店第一地点的肿骨中华大角鹿,其下颌骨水平支横截面近似圆形。
大角鹿肿厚的下颌到底有何功能?一种观点认为是为了储存钙质,以供硕大的鹿角每年脱落与生长。但这一假说尚存疑问。另一种观点认为,大角鹿肿厚的下颌可能有利于承受更大的外力,与取食偏硬或富含纤维的食物相关。
为了证明后一推测,研究人员选取了驼鹿、水牛和家马3种现生的大型食草动物与肿骨中华大角鹿的下颌进行对比,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力学分析。结果发现,现生驼鹿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标志结构破坏的等效引力)和应变能远高于其他三者,水牛和家马下颌骨的对应值很低且二者不相上下,而大角鹿下颌骨的应变能甚至略低于水牛和家马,最大Von Mises应力也与后两者接近。
此外,各物种的下颊齿应变能与其齿冠高度呈现一定负相关性,但大角鹿作为低冠齿动物,其应变能远低于驼鹿,这可能得益于其肿厚的下颌骨分担了更多的外力。
有人在产自欧洲的Megaloceros giganteus的臼齿缝隙中发现蒿属植物残留物,该类植物富含钙和磷,可为其硕大鹿角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类似植物在周口店第一地点也有发现。
该研究推测,肿骨中华大角鹿可能有选择地大量取食这类植物,以补充每年鹿角脱换所需的营养物质。不过这一假说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2.21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