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鼎湖山站)研究员刘菊秀团队,研究揭示了亚热带四个树种在干旱处理下的生理特性和响应策略。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与实验植物学》。
干旱导致全球森林树木出现大面积死亡。不同树种对干旱的生理适应性存在差异,这将进一步导致森林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研究人员以亚热带人工林4种常见树种(海南红豆、降香黄檀、藜蒴锥和醉香含笑)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正常降水、低度干旱(降水减少25%)、中度干旱(降水减少50%)和高度干旱(降水减少75%)4种处理条件下,研究它们对干旱的响应策略并筛选出耐旱性强的树种。
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红豆通过降低膨压丧失点和增加叶片干物质含量及比叶重来适应干旱。降香黄檀通过降低角质层导度来减少水分散失。藜蒴锥最晚开始关闭气孔,但最早实现气孔完全关闭;干旱通过降低海南红豆、降香黄檀和藜蒴锥的气孔导度来减少其饱和光合速率。醉香含笑最先关闭气孔导度,但干旱没有影响其饱和光合速率,这主要与稳定的光合能力有关;醉香含笑气孔最先关闭且具有较低的膨压丧失点,因此表现出最强的耐旱性。
该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全球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植树造林时的树种选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envexpbot.2022.10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