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500年来自画像的一次集中展示,广州美院教授谭秀江:自画像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了“我是谁”

时间:2022-09-18 08:45:21 | 来源:新快报

在相机尚未出现或者尚未普及的年代,艺术家是如何留下自己的最美形象的?9月17日,一场艺术史上的“自画”风暴席卷而来,乌菲齐博物馆为国内观众带来了“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览,50件大师级艺术作品在上海展出。对于这个展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秀江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画像是画家对自己的重新审视,而通过自画像,观众则更能与画家对话,更能走进画家内心,从而了解画家的所思所想。

更能走进画家内心

从而了解画家的所思所想

“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出的作品,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 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当代艺术。据说,这是500年来自画像艺术发展史的一次集中展示,是由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天才画家拉斐尔领衔,提香、伦勃朗、鲁本斯、雅克·路易·大卫、安格尔、夏加尔、莫兰迪、草间弥生、蔡国强等50位艺术家作品齐聚一堂的艺术盛宴。通过展览,观众可以了解到这些艺术大师是以何种思想、何种方式将自己的面貌呈现在画作中,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画中的自己。

欧洲的文艺,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恐怕难以复兴,这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美第奇家族的自画像收藏,也促进了自画像的创作与发展。佛罗伦萨王立美术馆(也就是现在的乌菲齐美术馆)的管理者比安齐在1759年撰写的《王立美术馆的记述》卷首中记载:“画家自画像收藏创始者非红衣主教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莫属。”1664年,莱奥波尔多开始新的收藏。他直接向艺术家订购自画像,并委托在意大利及欧洲各地居住或者旅居的代理人向当世的画家们订购自画像,开始了个人的自画像收集。

从此,为了成为自画像“万神殿”中的一员,画家们很乐意奉上自画像。能和贝尼尼、安尼巴尔、阿洛利、凡·戴克、拉斐尔、伦勃朗这些画家一起崭露头角,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不在聚集了荷尔拜因、帕米贾尼诺、委拉斯开兹、鲁本斯、提香、里戈的队伍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美第奇家族的自画像收藏声名远播欧洲,倍受参观访问乌菲齐美术馆的众多外国人的瞩目。跨越了将近350年的漫长历程,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收藏方针和展示场所虽然几经变迁,但是扩充和完善自画像收藏的目标始终没变,终于形成了迄今为止超过1800幅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着名的自画像收藏。美第奇家族的自画像收藏,无疑是为举世无双的乌菲齐美术馆自画像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画像,顾名思义就是艺术家以自己的形象为创作对象创作的绘画作品。早在公元前的1353年左右,来自埃及的雕塑家巴克,就已经以自己为创作对象,创作了雕塑《与妻子塔哈里在一起的自雕像》,这恐怕是目前所知这类题材最早的作品。公元77年前后,老普林尼在《自然史》提到在此前的四百年多前,有出现过两幅自画像,而其中一幅,还是出自女画家之手,她是伊爱丽尔,主要画“女性肖像……还借助镜子画过一幅自画像。”

艺术家在自画像创作中,会有怎样的思考?谭秀江认为,人看自己会有一种相比看别人不一样的情感,自画像是画家对自己的重新审视,而通过自画像,观众则更能与画家对话,更能走进画家内心,从而了解画家的所思所想。

自画像让伦勃朗成为最为人知的艺术家

西方从蛋彩画到油画的转型,不但要从扬·凡·艾克说起,最早的独立式自画像(彩色)也要从他说起。在1433年,凡·艾克就创作了《男子像(自画像)》,他还画框中写下了“如我所能,1433年1021日画下了我”。

当然,与零星、偶尔画下自画像的画家不同,差不多200年之后,欧洲出现了最“自恋”,也是最早的“自拍狂”——这是近年人们用来形容伦勃朗最频繁的词。也不难理解,毕竟伦勃朗在4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40多次油画自画像、31次蚀刻版画自画像、六七次素描自画像——自画像占他作品总数近20%。

在已故著名美术史家贡布里希看来,伦勃朗比哈尔斯和鲁本斯要年轻一代,比委拉斯开兹小七岁。而且伦勃朗不像达芬奇和丢勒那样写下自己的观察,他更不是米开朗基罗那样为人钦佩的天才,后者有言论留传于世,也根本不像鲁本斯那样书写外交信件,跟当时的重要学者交流思想。但一点不影响他成为最为人知的艺术家,因为他留给后人关于他生平的一份令人惊异的记录,那是一系列的自画像:从他年轻时是一个成功的甚至是时髦的画家开始,一直到他孤独的老年为止,他晚年的面貌反映出破产的悲剧和一个真正伟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那些肖像画组成了一部独一无二的自传。

这一点,已故美术史家迟轲也有同感,尽管伦勃朗没有留下关于自己生平的自传文字,但他却是历史上最令人感到亲切的画家之一,因为他的一些自画像已经向人们诉说了他一生的遭际。我们从他二十岁的自画像上看到的,是一个满怀信心的英俊的大学生。尔后的一系列画像,则在那变幻莫测的奇妙的光影之下,逐年显出人生的忧虑在这位艺术家脸上刻下的艰辛的印记。

谭秀江认为,通过伦勃朗的自画像,可以看出他对世态炎凉的生命体验及独特表述。伦勃朗的用光和色调也是在这种历练和视角之中逐渐形成的,到了晚年后,他的形象则越来越凝重。伦勃朗家世衰败之后,那种凝重通过他的眼神、他的面容体现出来,有一种洞穿人性的通透与豁达。

伦勃朗自画像比较写实,梵高以自画像强化风格

伦勃朗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切举动,对两年后的梵高影响有如此之大。而在西方美术史上,自画像堪称典范的,在伦勃朗之后,确实也当数梵高,而与伦勃朗画自画像还能进入美术馆不同的是,梵高画自画像,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可以省下请模特的费用。当然,这不过是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梵高认为在自己的肖像摄影(那时候摄影术已经出现)里完全缺乏自我表达:“油画肖像有着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来自画家的灵魂深处,那是机器无法到达的地方。”梵高第一次重要的自画像创作高峰发生在1886-1888年他在巴黎居住的期间。他画了20多幅,慢慢开始运用人称“新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和点式笔触。他决心用肖像作为自我表达的工具。“我在我的画布上耕耘,就像他们在他们的田野上耕耘一样”。梵高曾在日记里写道。

霍尔在《自画像文化史》里写道,“梵高的巴黎之行以伦勃朗开始,以伦勃朗结束,因为他最后一幅,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自画像,《画架前的自画像》灵感还是来自那幅卢浮宫的自画像。”

西方现代派艺术出现之后,毕加索也不遗余力地创作自画像,而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女性艺术家珂勒惠支更值得一书。谭秀江介绍,在西方,珂勒惠支的自画像也很多,但她尤其不一样的地方是,她几乎把笔下所有的女性形象都画成了自己,她特别执着于在作品中把自己定格在母亲的这个身份,她把个人的母性情感完全投射到了“自画像”里,也可以说,自画像回答了哲学领域的终极问题——“我是谁”,而珂勒惠支则是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最彻底的。“她这一点跟此前的梵高、伦勃朗都有很大的区别。伦勃朗还是一种比较写实的,常规的方式进行自画。但梵高也很有特点,他是属于后印象派比较强调彰显个性风格的体现,尤其是他以自画像来强化对于生命激情的渴望,通过他的自画像,甚至可以看出他对自己人生遭遇、喜怒哀乐的细节呈现,尤其割完耳朵的形象,他也不羞于展现出来。”谭秀江说。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