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自画像,与我们日常理解的近乎照镜子式的自画像大有不同,很多时候更像是画家对自己外在形象的设想,甚至是外在状态与大自然融合的情景。在我们梳理自画像存世作品中,发现古代广东也有不少画家画过自画像,如明末清初的梁元柱、清代的黎简、郑绩、苏仁山和近现代的陈树人都有自画像传世。他们的作品也与中国主流的自画像发展相融一体。如果跳脱开“镜像”写实,从文化层面分析,自画像能够勾勒出怎样的脉络?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很多自画像,角度却很多,远景的情况也不少,它能够把画家本人置身一个非常优雅的文人环境之中。
广东很多画家都画过自画像
收藏周刊:我们可否梳理出,中国画自画像的脉络?
朱万章:中国画的自画像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在有文献记载的自画像是王羲之和谢安的。但由于他们两人后来都以书法或诗歌出名,画画反而就淡薄了,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画过。当然,也是因为没有作品传下来,所以,被关注得不多。文献曾记载,他们的自画像有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前面一个侍女拿出一面镜子,然后他们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并把它画在纸或在绢上,如此一来,在一幅画里就能看到三个人,可谓“对影成三人”。后来,明代仇英还专门以这个为题,画过他们的画像。
收藏周刊:宋末元初的赵孟頫,还有金农、华嵒都画过自画像,从绘画题材的角度来梳理,它们呈现出怎样的一种艺术面貌?
朱万章:中国画里的自画像,工笔居多,倾向写实。明代唐寅就很典型,他的人物画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他的自我写照,后来的张大千跟他有点像,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以他个人为形象而画的。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很多画家都画过自画像,如明末清初的梁元柱、清代的黎简、郑绩、苏仁山和近现代的陈树人都有自画像传世。
中国画的自画像,大多都自我美化
收藏周刊:我还注意到一个特点,像高凤翰、华嵒的自画像,都像山水画,跟我们概念上的自画像很不一样。
朱万章:是的,他们那种自画像,肖像画上叫“行乐图”,有一种林泉高致的感觉,山水作为一个陪衬、一个衬景。
收藏周刊:我们能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再深挖一下,画家在选择画自画像的时候,他们的心态或者想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
朱万章:可能是有一种自我认同。有自画像的人,他必须首先有个画家身份,其次,作为画家选择画自画像,多少能传递出一种自得之意,他们对自己的绘画技巧一定是非常满意的,有一种对自己画技认同感的体现。像唐寅和张大千则是两个典型,所有的绘画里的人物都是以自己的个人形象入画,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点自恋的倾向。而我们看西方的自画像更多的是写实的,另外,基本是近景,要么是人头像,要么就半身像,很少有风景做陪衬的。而中国的很多自画像,角度却很多,远景的情况也不少,它能够把画家本人置身一个非常优雅的文人环境之中。而我们也要承认,中国画的自画像,大多都有明显的自我美化,把自己画成一个比较高雅的文人形象或者具有高级情怀的人。
徐悲鸿也画过素描的自画像
与张大千的自画像风格迥异
收藏周刊:近现代的中国画自画像有没有什么变化?
朱万章:近现代自画像最多的应该就是张大千了,存世的自画像应该有五六十件,甚至可能更多。他的自画像包括了中国画里各种各样自画像的类型,比如有半身的、有全身的、有近景的、有远景的、有正面的、有侧面的,各种角度都有,可以说,近现代的中国画自画像,他是做得最完备的。
收藏周刊:张大千有不少经典名作,如单从他的自画像系列来看,会给我们在研究方面,提供一些怎样的有价值的信息?
朱万章: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他把自画像“人物”化,还有文人化,将文人情趣与自我形象作一个有机的融合。在他的自画像里面能看到一种文人情怀,文人的情绪,同时也能看得出他在人物的处理技巧方面的精湛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此外,徐悲鸿也画过素描的自画像,与西画中的注重写实风格相近,与张大千的自画像风格迥异。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