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环境监测:刘文清将重点构建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时间:2022-10-26 16:45:28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刘文清将重点构建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希望以下刘文清将重点构建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的内容对您有用。

通过给大气“拍CT”,就能捕捉到污染物的蛛丝马迹。

环境光学监测就像是给大气做CT扫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刘文清也被称为“给大气环境做CT的人”。

他率领团队建立了包括400多种大气污染物、100多种水体污染物、20多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研发了污染物光谱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应用软件,不仅能为大气环境“把脉”,还能“诊断”水体、土壤的污染情况。

环境监测技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说清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刘文清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执法的标尺。同时,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有力推动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对未来环境光学监测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刘文清:当前,大气环境监测呈现跨介质、全尺度、高精度等趋势,研究尺度向更广更深入延展,解决全球问题与区域治理关联;学科交叉融合明显,技术装备呈智能化发展。

从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现状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吸纳国外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国情不同、环境状况与阶段不同、外部环境不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改革发展新路子。这方面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未来,我们的创新方向将集中在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国产仪器的产业化及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在局域微观精细化监测方面,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应用的大气环境监测传感器,实现污染源监测网络化;在宏观区域监测方面,创新地基遥感监测手段,获取更多的大气成分和气象参数,突破卫星和机载高光谱分辨率大气遥感关键技术,提升重污染天气下的观测能力(排放源辨识和区域传输直接观测),实现大气环境的立体化、智能化综合关联监测。

同时,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也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以研究重大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最高目标,继续攻克难关,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卡脖子”问题,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更加先进的光学监测技术和设备。

新京报贝壳财经:下一步重点工作是什么?

刘文清:一方面是围绕我国的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治理展开。我们知道,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污染源的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污染的成因也发生快速变化,所以我们的大气污染防控工作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现在主要城市群颗粒物中二次成分的占比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全国大气臭氧浓度不断增加,个别城市开始出现臭氧引起的污染现象。因此,接下来监测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有效控制PM2.5和臭氧浓度,以及最重要的相关前体物:VOCs、NOx、CO、SO₂、NH3。我们希望能尽快发射星载臭氧探测激光雷达,这方面我们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下,我们会重点发展温室气体浓度、生态通量、碳柱及廓线监测等技术装备,建立性能评估技术校验体系,构建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新一代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支撑国家和地方降碳减污协同控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