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上线首日即8车连环追尾特斯拉FSD再遭调查,希望以下上线首日即8车连环追尾特斯拉FSD再遭调查的内容对您有用。
(海湾大桥8车连环追尾事故)FSD发布当天出车祸
去年11月24日,美国感恩节当天,连接旧金山与奥克兰的海湾大桥隧道内发生了一起八车连环追尾的严重车祸,共有九人受伤送医,其中还包括一名两岁幼儿,所幸没有造成严重伤亡。这起严重车祸导致海湾大桥单向交通在高峰期被迫关闭了一个多小时。
监控录像显示,引发连环追尾的肇事车是一辆特斯拉ModelS。当时YerbaBuena隧道内正是车流高峰期,这辆特斯拉先是打转向灯,变道驶入内侧快车道,而后突然就停了下来,车速从120公里以上直接降到了零。快车道后面的车辆猝不及防,接二连三地追尾撞了上来,甚至有车被挤扁在了隧道护墙上。
加州高速巡警(CHP)正在调查这起严重追尾事故。正常情况下,一辆正在高速快车道行驶的汽车是不会突然停车。据媒体报道,肇事车司机对警方表示,当时ModelS正处于FSD状态下。
讽刺的是,就在这起车祸发生之前的几个小时,特斯拉CEO马斯克刚刚宣布向美国用户正式开放FSDBeta功能。所有之前支付1.5万美元购买这项功能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这项他们等待许久的“全自动驾驶”。特斯拉还没有宣布北美以外地区开放FSDBeta的时间线。
(马斯克宣布FSD Beta在北美上线)马斯克在推特上欣喜地写道,“此前购买这一选项的北美车主在车内大屏幕上提出申请,就可以使用特斯拉FSDBeta功能。恭喜特斯拉Autopilot/AI团队实现了一个重要里程碑。”特斯拉在这个月初表示,以及有16万辆北美地区的特斯拉使用了FSDBeta,
但同一天发生的海湾大桥车祸则让刚刚开放Beta版本的FSD再次面临着安全性质疑。如果司机没有撒谎,那么这将是特斯拉FSD的第一起严重车祸事故。而FSD此前的Autopilot辅助驾驶功能也存在着突然减速刹车的老问题。
在加州宣布调查追尾事故之后,美国国家高速安全管理局(NHTSA)随后也宣布对这起疑似首起FSD车祸展开调查。不过,马斯克似乎并没有把这起车祸放在心上,随后他又因为推特上关于FSD的言论吸引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取消方向盘提醒惹争议
去年12月31日,一位特斯拉死忠粉丝@WholeMarsBlog在推特上写道,“使用FSDBeta行驶超过1万英里的用户应该可以自己选择关闭方向盘提醒(Steeringwheelnag)。”马斯克回复写道,“同意,会在1月份进行更新。”
(马斯克同意取消方向盘提醒)所谓方向盘提醒是指在Autopilot行驶状态下,如果车主一段时间没有对方向盘施力,特斯拉就会在中控提醒车主掌控方向盘。特斯拉在2014年推出Autopilot的时候加入这一设置,意在确保车主依然保持着专注,可以随时接管车辆。而2020年推出的FSD内测时也沿用了这一提醒功能。
这位特斯拉死忠粉丝的意思很明确,使用FSDBeta行驶超过1万英里的车主可以被视为有经验的用户,已经充分了解FSDBeta的安全性,因此不再需要汽车每隔一段时间就提醒掌控方向盘。看起来马斯克也认同他的观点,并决定调整FSD的这一功能设置。此外,特斯拉新车型的车内摄像头也可以监控车主是否保持专注,提醒车主注意路况信息。
美国权威评测媒体《消费者报告》的车辆测试高级总监费什(JakeFisher)认为,在一辆自动控制车速和方向的汽车上取消司机提醒功能可能会对道路上的其他车主带来危险。“你在使用FSDBeta的时候,就是特斯拉测试的一部分。但道路上的其他人可没有和特斯拉签署测试协议。”
费什还表示,单单靠特斯拉车内摄像头并不能确保安全性,因为特斯拉的车内摄像头并不像其他竞争对手的驾驶员辅助系统那样是红外的,所以如果驾驶员带着墨镜或者是夜间行驶,特斯拉车内摄像头无法有效监控驾驶员是否保持目光专注。
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教授科普曼(PhilipKoopman)也认为特斯拉的这一调整可能会给驾驶员带来混乱。“特斯拉这是在取悦用户,让他们冒险将手脱离方向盘。但特斯拉车主手册却让用户别这么干。”
看起来监管部门很重视马斯克关于取消方向盘提醒的功能调整。NHTSA发言人表示,他们随后联系了特斯拉,要求他们对马斯克这条推文作出解释。该监管机构从去年6月开始,就在调查特斯拉Autopilot功能的安全问题,至少有14辆特斯拉在开启Autopilot功能时直接撞向了路上紧急停靠的道路应急救援车辆。
(特斯拉FSD Beta开启状态)FSD再次使用迷惑命名
特斯拉在2020年推出了FSD高级全自动辅助驾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累计向数千名车主提供了测试。车主可以选择一次性支付1.5万美元或者每月支付199美元的订阅费。FSD可以自动完成变道、驶入驶出高速、识别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以及停车等一全套行驶操作。
马斯克相信FSD是特斯拉区别于其他电动车的最大技术优势。去年1月,一位特斯拉投资者在推文上表示,FSD发布近两年时间从未出过一起车祸。而同一时间却已经有2万人死于车祸。马斯克专门转发表示表述正确,对此认同。
虽然挂着“全自动驾驶”的招牌,但特斯拉的这套系统依然还是L2+级别的ADAS(高级辅助驾驶),而不是字面意义的全自动驾驶(相当于L4级别)。无论是此前的Autopilot还是现在的FSD,都需要驾驶者保持专注并且随时接管。按照美国交通部采纳的SAE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即便车辆可以在特定状况下自动驾驶,但只要需要司机持续监控驾驶状况并且随时接管车辆,这样的驾驶系统都属于L2级别。
尽管并非全自动驾驶,但特斯拉却和当初命名Autopilot一样,再次使用了完全自动驾驶(FullSelfDriving)这样高度迷惑性的命名。美国AAA交通安全基金会(AAAFoundationforTrafficSafety)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特斯拉车主都以为他们车子上的Autopilot是可以自动驾驶的。
马斯克和特斯拉在营销FSD系统的时候,同样不断在暗示这套辅助驾驶系统的全自动驾驶功能。用马斯克自己的话形容,升级版的FSD可以让特斯拉电车“自己去公司,去朋友家,去杂货店,车主甚至都不需要碰方向盘”。特斯拉营销FSD的视频也有这样的描述,“人坐在驾驶座,只是因为法律原因。他不要做任何事情,车辆自己会行驶。”
当然,特斯拉也会明确强调,FSD并不是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关于Autopilot和FSD的网页描述都明确表示,这两套系统都“需要驾驶员保持完全专注,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即便是马斯克在宣传FSD无所不能之后,也会强调一句,“驾驶座还是需要有人坐着,我们不会说,现在车子已经可以做到方向盘后面不用坐人了。”
去年9月特斯拉遭受了一起来自车主的集体诉讼。这些车主指控特斯拉虚假营销辅助驾驶技术,从而误导公众。他们在诉讼文件中表示,FSD并不是字面意思的完全自动驾驶,而且马斯克多次承诺的FSD实现里程碑都没有实现。
监管调查诉讼接二连三
过去几年时间,特斯拉Autopilot车祸事故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几起Autopilot引领特斯拉直接撞上道路隔离带或是大卡车,导致车毁人亡爆燃起火的惨烈事故,逐渐吸引了媒体和监管部门的关注。2021年是美国监管机构对辅助驾驶技术的态度转向之年。从联邦到加州的监管机构都明显收紧了对辅助驾驶系统的监管力度,并且对特斯拉和Autopilot采取了一系列监管调查和质询施压举措,而这些举措也会影响到刚刚上线的FSD。
去年11月,美国联邦司法部宣布对特斯拉展开刑事调查,调查特斯拉是否对其辅助驾驶技术功能存在不实表述。存在误导消费者、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的行为。美国司法部可能会获取特斯拉的内部邮件和短信记录,来查明马斯克和特斯拉其他高管是否存在为了特斯拉销量,有意夸大宣传Autopilot功能的行为。此类证据将是司法部未来决定是否起诉的关键。
去年2月,NHTSA宣布对41.6万部配备Autopilot的特斯拉电车展开调查,该机构此前接到超过350起车主投诉,他们的特斯拉Autopilot在没有警告情况下突然减速刹车。与此同时,NHTSA还不断施压特斯拉的安全软件升级操作。在NHTSA的直接施压下,特斯拉在去年11月和今年2月先后两次软件召回了FSD系统。
去年6月,NHTSA宣布在该机构展开调研的10个月时间,美国发生了392起涉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车祸事故,造成6人死亡和5人重伤。在这些事故中,有273起事故涉及到特斯拉的Autopilot、FSD以及相关功能,其中5起事故导致了死亡。因此,NHTSA决定将调查范围扩大到83万辆配备Autopilot的特斯拉电车,要求特斯拉提交关于具体的运行数据。
盯上特斯拉Autopilot营销的还有加州监管机构。加州车管局(DMV)在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之后,正式在去年7月提起诉讼,指控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营销操作存在虚假营销和误导性。这是加州DMV首次对特斯拉Autopilot的命名与营销采操作取措施,此前该机构一直被批评对特斯拉监管过于宽松。
去年年底,加州正式通过1398号法案,要求对车企的辅助驾驶功能营销方式加强监管。虽然法案并没有直接点名特斯拉,适用于所有销售辅助驾驶的车企,但立法者援引的诸多加州车管局调查数据都表明,是特斯拉的Autopilot以及FSD功能促使加州立法者重视这一问题。法案写道,“车企与经销商不得销售任何装备部分自动驾驶功能的新乘用车,或者提供任何新增部分自动驾驶功能的软件更新与车辆升级,除非在交付与更新车辆时,向购车者或车主明确告知相关功能的命名以及明确描述相关功能的功能与限制。”
加州参议院交通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蕾娜·冈萨雷斯(LenaGonzalez)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一法案就是针对特斯拉的Autopilot和FSD系统。“加州消费者以为FSD是全自动驾驶系统,但这其实并非如此。”(文/郑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