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发现CVC丨对话高通创投沈劲创业源头的变化,让CVC成为更具优势的投资人,希望以下发现CVC丨对话高通创投沈劲创业源头的变化,让CVC成为更具优势的投资人的内容对您有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近年来,坐拥母公司稳定资金来源和雄厚产业资源支持的CVC(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正在私募股权市场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高通创投成立于2000年,可谓CVC市场的元老级玩家。自2003年起一直积极在中国进行投资。从以往投资移动互联网到现在投资智能互联,高通创投以帮助高通业务生态建设及“朋友圈”扩大为目标,并不断在产业生态价值与财务回报间寻找平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投资风格。
20年间,高通创投在中国仅投资了接近80家公司,采取精品投资策略,而其中已经有小米科技、中科创达、商汤科技、摩拜单车等10余家公司达到独角兽级别。其曾投资陪伴中微半导体15年,一直到2022年该公司在创业板实现IPO。
高通创投不仅为被投企业与高通公司之间搭建合作的桥梁,同时也与VC机构、CVC机构不断合作。比如,高通创投与红杉牵头的创业大赛至今已走过十四年。高通创投联合腾讯投资等2018年时发起成立的“企业创投联盟”,如今也愈发壮大。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高通创投投资业绩怎样?2023年又有怎样新的投资规划?高通创投进入中国市场的20年间有哪些变与不变?作为CVC市场的“老大哥”,它如何看待中国CVC市场的变迁,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后来者借鉴?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这家CVC的中国区掌舵人——高通全球副总裁兼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
投资变迁: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互联
《21世纪》:回望总结下高通创投2022年在中国的投资成绩单?
沈劲:我们过去一年在中国的投资还是非常积极的,总共做了八笔投资,有四家是新投资的企业,集中在智能驾驶、网联汽车、智能物联网领域。
具体来讲,首先是毫末智行,它通过与高通合作,为长城汽车旗下魏牌摩卡电动汽车提供了自动驾驶方案,这款汽车也成为中国首款搭载Snapdragon Ride平台的车型。第二家是畅行智驾,由中科创达投资成立。它专注在基于高通方案的自动驾驶控制域的平台产品,我们是第一个外部投资人;第三家是星云互联,是一家专注于车路协同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第四家是阿加犀,是一家AIoT应用开发和部署平台方案提供商。
同时,我们也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追加投资了感图、深度视觉、卓世智通、世炬网络这四家公司。除了投资之外,我们也做了针对被投企业的赋能、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1世纪》:相比一些每年做几十笔投资的机构,高通创投的投资节奏并没有那么快,你们是有意在控制投资数量吗?
沈劲:每家投资机构的策略不太一样。我们采取的是精品策略,同时,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的要求可能会高一点。既要有战略意义,又要有很好的投资回报。如果企业只是投资回报很好,但对高通来讲没有什么相关性,我们也不会花时间去关注。
《21世纪》:2023年,高通创投在中国有怎样的投资规划,投资主题是否有所变化?
沈劲:我们2023年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不会减弱。中国是高通最大的市场,除了手机芯片业务之外,在智能驾驶、XR元宇宙、PC(我们称之为 WoS,Windows on Snapdragon),以及智能物联网(AIoT)等领域,高通在中国的业务都正在快速成长。在这些新的拓展领域,高通创投肩负着打造生态、扩大朋友圈的使命,所以我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是不会减弱的。
对于高通创投而言,我们在投资阶段上相对灵活,从早期Pre-A轮、A轮,到相对成熟的C轮、D轮、E轮都可以去投。同时,我们在投资聚焦方向上非常清晰,会配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
从2010年到2015年,我们的投资主题一直是移动互联网。当时除了投资中科创达、小米等成为高通紧密合作伙伴的公司,我们也投资了摩拜单车、海豚浏览器等公司。这些企业和高通的业务部门看似没有紧密的业务合作,但总体的投资思路都是要把3G、4G的生态推广开来。
现阶段,我们的投资主题是智能互联。具体来说,今年投资的第一个聚焦点是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座舱,我们仍然会专注在智驾领域并持续经营。二是智能互联和人工智能,以及在这些领域的相关应用,例如IoT、AIoT,或者是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应用和解决方案。三是XR和元宇宙。
以投资助力生态建成,以生态赋能被投企业
《21世纪》:元宇宙是这两年科技圈的热门话题,高通在2022年也设立了骁龙元宇宙基金,目前这支基金的投资情况如何?您怎么看待元宇宙的未来,它目前的落地情况如何?
沈劲:骁龙元宇宙基金是2022年6月份正式开放申请,之后我们在全球做了一些投资。我们投资了一家名为Tripp的元宇宙健康平台,它主要是用沉浸式解决方案,帮助人们通过冥想做健康和情绪管理。同时,我们也投资了3D AR/VR云平台Echo3D。另外,我们很快会宣布在中国要投资一家元宇宙方面的企业。
关于元宇宙的落地,我觉得中国已经开始升温了。在美国,Meta的Oculus VR产品销售量已经超过千万,验证了很多的应用场景。在中国,很多企业基于高通平台的VR/AR头显设备都已经发布或者正在发布。
经历了推动智能手机从3G、4G到5G普及的过程,我们非常清楚内容和生态一般在终端发布之后会慢慢形成。我们对于XR和元宇宙的硬件、软件、生态、内容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也比较心中有数。
除了AR/VR头显设备,元宇宙很多其他的物理链路或者入口,也包含在高通的产品线里,包括手机、耳机、手表产品等。各个终端其实都是元宇宙的入口,这些入口现在处于什么阶段、用什么方式进入、钥匙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开门,我们对此是比较有感觉的。
《21世纪》:对高通来说,哪些元宇宙业务是自己在做,哪些是决定用投资的方式去做?
沈劲:首先,高通很关注我们的芯片平台。我们不断推出新产品,包括专为VR、AR打造的平台。但要把整个XR元宇宙普及推广,光有芯片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的第二步是,在去年推出了Snapdragon Spaces XR开发者平台。它是一组开发套件,使得内容的开发者能够很快调用到一些XR的核心技术能力。它的推出是为了易于各种内容和软件在基于高通硬件平台上所开发的终端中去使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支持生态的工作,比如推出一系列的参考设计、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的支持计划。这些是我们推动元宇宙发展的战略,我们的业务部门、市场部门都在积极投入,我们投资部门也参与其中,帮助生态的建成以及朋友圈的扩大。
整体而言,高通创投的使命是帮助公司加速一个新的技术形成规模、形成生态。当然,我们也会投聚焦应用的一些企业,比如我们以前投过云游戏公司达龙云,现在在做游戏引擎的公司触控科技,这些都是生态的关键成员,使得生态更完整。
《21世纪》:高通创投能够给被投企业带来哪些帮助和赋能,这些被投项目与高通产业生态之间如何协同?
沈劲:首先,我们的被投企业和高通间有紧密的业务合作。他们有的是高通的上游,有的是高通的客户,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小米和中科创达。
第二,我们会和被投公司一起做市场推广。任何一项新技术或者新应用,要让客户理解、让消费者看见,共同的市场推广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们帮助被投公司出海。一家中国本土的创业公司要出海,往往需要自己去摸索,过程比较长、费用比较高。高通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助力他们出海,效率会比较高。比如我们投资了一家做eSIM的企业红茶移动,在欧洲帮他们介绍客户、引荐客户,甚至一起做一些联合的开发。
《21世纪》:反过来看,如果一些被投企业暂时不想使用高通的产品,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沈劲:我们希望他们用高通的产品,会鼓励企业对高通的产品进行评估和规划,但是也不会排斥他们用友商的产品。
一般而言,高通的芯片产品偏向高端。有一些创业公司想要先做入门级的产品,可能先采用友商的芯片会相对更合适。但慢慢地如果创业公司希望做中端、高端产品,此时高通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所以我们有这样的自信,被投企业只要是在我们所看重的赛道上面,并且希望成为这个赛道的领先者,就一定会用高通的产品。只是在采用的时间点上,会有一定的灵活性。
创业源头的变化,让CVC更具投资优势
《21世纪》:作为CVC,您怎样定义一笔成功的投资?对高通创投来说,投资服务于产业生态的价值更大,还是获得高额回报的价值更大?
沈劲:我们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也并不矛盾。能够带来高回报的投资往往是因为企业发展得好、销售量大,所以它对于我们在打造生态方面,对行业的影响力上以及对高通的帮助上也比较大,同时高通也能够帮得上忙。
比如我们投资的小米已经成为高通在中国最大的客户之一;中科创达从起初40个人的团队,现在已经达到上万人了。这些上万个工程师和高通团队一起,在智能手机、智能驾驶、智能物联方面紧密合作,这对高通的帮助是很大的。同时中科创达现在也成长为市值500亿到700亿的公司,我们的财务回报自然是很好的。
《21世纪》:高通创投进入中国市场做投资也有20年了,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变与不变的地方?
沈劲:不变的方面,首先,我们的精品战略一直没有变化过。第二,我们的领域非常聚焦,这点也没变化过。我们明确地说过一些领域是不投的,非常有纪律性。比如跟高通业务相差较远的领域,我们作为CVC的优势没有了,就不太会投。还有一些不仅仅由技术驱动,受相关政策影响相对较重的领域,我们一般也不会去投。
第三,我们的合作意识是不变的,包括跟VC的合作,跟其他CVC的合作。我们的目标不是说自己一家闷声发大财,而是希望更多的资金能够支持到企业,使得这家企业能够快速成长,最后对产业链有帮助、有影响。
关于变的方面,第一,大的投资主题我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移动互联网,第二阶段是智能互联。第二,我们的团队变得更加有经验、更加成熟。
《21世纪》:您怎么看待中国CVC市场这些年的变化,跟海外相比,有哪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沈劲:中国CVC市场的变化非常大,开始只有比较少的几家公司在做战略投资,现在市场已经非常热闹。很多企业把战略投资作为公司的新业务方向进行拓展尝试,作为打造生态、扩大朋友圈的重要手段。
跟海外相比,我觉得中国的CVC影响力要更大一些。除了有高通创投这样的投资者,还有腾讯、阿里等,并且每年的投资案例数量、投资金额都比较庞大。另外,现在汽车行业在中国热度很高,很多车企也有相应的CVC机构去进行战略投资。
另一方面,我觉得中国的公司创始人更容易接受CVC。如果是一个美国的创始人,可能有时候对CVC的介入比较慎重,会更愿意去接受那些大牌VC的投资。在中国来讲,企业的创始人们对于像高通、腾讯这样的投资者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现阶段,消费、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机会在变少,产业互联网、智能互联方向,比如自动驾驶、先进制造、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机会在变多,这对CVC来说会更具投资优势。因为很多优质标的是通过大企业孵化、大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策划走出来的,不再是大学生创业、草根创业产生。比如畅行智驾,就是由我们和中科创达一起合作孵化出来的。创业开始成为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有上下游各方面的配合。因为创业源头的变化,使得CVC被认为是更好的投资人。
《21世纪》:根据这些年的投资经验,您对那些想做CVC投资的后来者有哪些建议?
沈劲:我觉得企业建设CVC团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纠错的过程,如果说建议,首先是要找到最符合自身企业文化、企业决策机制的方式,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
有很多的CVC可能一开始是老板说了算,老板决定投资什么,执行人员就只是去准备相关材料。但对于成熟的团队,有很多案例是从理解公司战略开始,然后去找到符合战略的标的,再去推动投资进程,有这样一个专业团队的建设和机制。
第二要有好的激励机制。CVC是大企业的一部分,机制往往会稍微复杂一点,尤其是激励机制方面,这也是CVC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申俊涵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