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全国政协委员陆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可在父母工作和居住所在地受教育,希望以下全国政协委员陆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可在父母工作和居住所在地受教育的内容对您有用。
3月4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他准备了多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关于大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在父母所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提案”。
如何提高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
难点是提高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受教育年限和质量
陆铭表示,面向未来,中国要保持中等速度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必须一方面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劳动力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配置效率。以上两方面都与大规模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有关。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总量达到3.76亿。另有数据显示,大约一半的流动人口实际上是在本地稳定就业居住的。劳动力流动既有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将长期存在,并持续增长。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中国城镇户籍儿童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较高,因此,重点是提高农村户籍儿童的受教育年限和质量,而其中的难点是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流动人口家乡的留守儿童。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与上述发展目标相对照,中国当前存在规模巨大的流动儿童。据《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年,中国0-18周岁流动儿童规模达到7109万人,占中国儿童总量的23.88%,比2010年流动儿童规模3581万人增长了近一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城市入学仍然有诸多限制。据教育部《2015-2021教育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入学人数不断下降,从2015年小学招生人数183.5万人,下降到2021年小学招生人数159.1万人。
陆铭介绍,由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父母所在地入学以及参加中高考面临很多限制,在流动人口家乡仍然存在大量留守儿童。每一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入高一年级之时,都会有一大批不得不从居住地城市离开,返回户籍地就读。
据教育部《2015-2021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21年间,平均每年“返乡”规模超过50万人,并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2021年“返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规模达到92.2万人。
陆铭表示,尽管根据《2015-2021教育统计数据》,“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人数”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从2015年的2020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1199万人,但是在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加的过程中,随迁子女规模并没有同步增加,因此快速减少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多转化成了流动人口家乡地区的“城镇留守儿童”。2021年流动人口规模3.85亿人,2021年全国每十万人口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11184人,据此估算,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城镇留守儿童”规模约1860万人,约为同期“农村留守儿童”的1.5倍。
建议:
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可在父母工作和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在当下中国人口大规模迁移、流动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水平,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陆铭建议,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将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改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同时,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建议提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4.5%。进一步推进中央有关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口流入地吸纳外来人口落户的数量和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就读数量挂钩。
陆铭建议,督促人口流入地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中小学教育逐步覆盖外来人口的随迁子女。对资金不足的地方政府,帮助其发行外来人口市民化的专项债,并且用于增加教育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等民间力量办学,降低为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提供教育的办学门槛,转而将教育的监管主要施加于教学内容和质量,为民办教育提供资金、场地的扶持。由于部分流动人口收入低、工作繁忙,应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扶持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外教育和照看,并同步覆盖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单亲家庭。
同时,修改完善有关地方政府义务教育公办入学比例的考核机制。避免地方政府通过减少民办学校来提高公办入学比例。强化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在本地接受教育比例(即流动人口子女中本地入学数与总数之比)的考核。
陆铭还建议,逐步扩大12年教育的普及率。在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加大力度建设高中阶段的学校,让更多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在父母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适时修改相关法律,实施12年义务教育,在立法层面,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可在父母工作和居住所在地获得教育。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责编 邓旆光 编辑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