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全国巡考大军千千万:能考就考,一考即中
每年12月到次年1月都是考研、国考、省考陆续出分的时候。
这时节,山东人往往都会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俗话说,参与考公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山东人,一种是其他人……
是的,山东人也太会考试了,以至于坊间流传说“不考研、不考编、不考公”已经成为了山东“新三不孝”。而山东人考起试来,也是真的拼。
有的人愿意单身三年,只盼省考上岸。


久而久之,学霸、考霸、考神这些词汇,似乎成了山东人生来自带的标签。
而我,作为一个纯正的山东人,也曾体验过这一切。虽然来北京工作后,同事偶尔也会把我当成学霸膜拜,尊称我一声菏泽撒贝宁,但是我始终忘却不了当年考神的碾压——
高三时候,我问班长,数学如何能考到140分?班长淡然答曰:少做俩选择题就行了。
真的,山东人也太太太太会考试了!
文 | 树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原文首发于2021年1月13日,原标题为《每一个山东人,都是考神下凡尘》,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山东考霸
能考就考,一考即中
山东全国巡考大军千千万,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年省考季,K15次列车就化身山东人的考公专列
,他们会以所向披靡之势,浩浩荡荡地“攻向”河南。
对山东考生而言,像这种赶趟车就能搞定的江苏省考,虽然累点儿,但都是小事。
而江苏考生面对上述缜密的计划,和不得不与山东人竞争的残酷现实,也只能无奈地叹口气,感慨一句“失算”。
山东全国巡考大军,名不虚传。
包车巡考的山东人实在太吓人了……
广东省考,一车厢6个铺,一聊天,4个都是山东去广东考试的。
没有说山东不好的意思,但是他们真的太努力了,凭一己之力拉动了其他省考公、考编的难度。
问:山东人考北京,可吗?答:山东人可以考遍全世界,地球才是你们的天花板。
也许,其他考生会有不满,也有不服:省内不香吗?为什么非要绕着中国跑半圈?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以下两句话:
“虽然山东考的人多,但是他们招的人少呀。”
“虽然山东考题难,但是他们时间短哪。”
那么,山东省考的竞争有多激烈呢?
随便拿一年举例,2019年山东省考共招3047人,过审约22.3万,最激烈的岗位,竞争比例达到了1/1258。
这就好比是,中国乒乓球队的运动员,去参加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还轻松一些,对手有外国人,竞争不至于太激烈。最怕的,还数全运会——跟自己人拼最难。


山东的题究竟有多难?
这里有一个形象的例子:一位山西考编人士为了练习难题准确率,开始做山东卷,14天后喜提第一。
他没别的可说,就是感谢山东卷。
不,他们还很会考研。
据传闻,全国每5个研究生当中,就有1个山东人。全国第一考研大省,山东当之无愧。
毕竟,山东人打心眼里觉得,读完研究生才叫学业有成,本科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山东人一直是考研界的扛把子,每年报名人数基本全国之最,总体升学率也非常高。在山东的会堂或剧院,你可能会看到3000到4000人的巨无霸考研课堂。说实话,这种经历我也有过,但置身其中,远没有旁观来得震撼。
举国文明的四大“考研基地”也全部来自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其中,曲阜师范大学是人们口中的考研神校,据说某一年的考研率高达92.6%,从此一战成名。
202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新生中,有801个都是山东人,清华大学的硕士新生中,山东人也是最多。
某一年,哈工大威海校区出了个超牛“学霸”班,班里一共22个人,全部都考上了研究生。
据说,现在各地学生在考试前拜孔子,贡品都得放大葱了。
倒也讲究,孔子毕竟也是山东人!
2
无止尽的考试
寒窗苦读,远远不止十二年
在别的地方,大家可能都是“寒窗苦读十二载”,此后苦尽甘来。而山东父母会觉得,才读12年书哪够啊?
去年考研期间,济南一位妈妈把5岁的孩子带到考研点外,让孩子提前体验考场氛围。
她说,孩子还有16年左右就要考研,也就是5840天,早点感受一下对孩子有帮助。


外地朋友可能想问了,这么拼地考一辈子,图什么?
这么说吧,如果今年过年回家被爸妈催婚——再高的男孩,没有编制,在爸妈眼里都是“还没我家葱高”;再优质的小伙,没有编制,他的事业与未来都还是一盘散沙……
网上流传,山东女性最理想的老公是这样的:
“在山东,最理想的男人是一个公务员。他开着普普通通的汽车,车前面还摆着单位通行证,车后备箱装满单位刚发的米和油,还有六个核桃外加两条中华烟和茶叶,以及几瓶茅台干红和几套渔具,在通往看岳父的路上。”
山东男性理想的老婆是这样的:
“你的意中人是一个山东老师事业编,有一天,她会叫儿子认真做作业,然后去楼下骂着醉酒的你,揪你耳朵回家,端出甜丝丝的绿豆汤,第二天和你说,老公,快八月十五了,咱得准备东西回家走亲戚了。”
为了在熟悉的环境中如鱼得水,稳定地生活,为了在工作、婚恋上有更多选择,哪怕过程再苦,山东人也愿意为之拼命付出。
山东某高校,早上6:25,图书馆刚一开门,就有大批学生你争我抢地小跑进入。
凌晨5:00,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从上到下,坐了一排等待开门的学生。
凌晨5:30,台阶上按顺序摆好了学生的书包和水杯。
6:00,学生开始起身,一边看书一边等待,直到开门。
但他们心里自有一杆秤,哪有那么多“霸”和“神”
。不过只是把大家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再把大家工作的时间,用在了继续考试上……
3
向上的方式有很多种
各走各路,互相尊重
说到这里,我也不禁要为我们山东人民辩白一下。
这些年,也曾听说过不少关于山东的负面信息。因为山东人考研分数和考研率高,有人说他们“只会考试”、“高分低能”。因为山东人全国巡考公务员,就有人称他们为“公考蝗虫”。
客观来说,山东省内对于职业的选择倾向是不够多元。但是,选择考研、考编制,就错了吗?
当然不是。
山东很多人选择考研,是因为每年高考人数六七十万,是出了名的高分数线、低一本率的地方。
同样的试卷,山东学生要比其他大部分省的学生多考几十分,才能踏入同一个学校。
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会不会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心有不甘?
既然山东人底子不错,也勤奋、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理性来讲,体制内工作的确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也是很容易就联想到的、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
让我们平心静气地想一下:
山东人全国巡考,其实跟大家寻求校招、社招投简历的工作一样,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拓宽选择。
频繁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因为在大环境下,这也是一种“跳槽”和“晋升”方式。
既然选择了体制内的路,他们也想不断向上,寻求更好的单位和发展。所以,乡镇的可能想去区(县),区(县)的可能想去市里。
山东人用自己的勤勉和踏实为了目标前行、向上,同时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而为了选择,负责任地追求和奋斗,没有错,也不应该被鄙视。
任何赛道的人们,都应该互相尊重。
总之,让找工作的找工作,创业的创业,考研的考研,考编的考编。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这样多好你说呢?
对了,大家还说我们山东人说话喜欢倒装,也没有吧我觉得。
原标题:《山东人的考霸基因遗传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