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种业股价暴涨,千亿市场还有多少机会?

时间:2021-01-22 16:48:25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种业股价暴涨,千亿市场还有多少机会?

2020年荃银高科股价从不到9元飙升到33元,涨了3.7倍;丰乐种业从不到8元涨到19元,实现翻倍……2020年疫情期间,A股种植产业链便受到了投资者的普遍关注。一年下来,粮食种植、种子生产板块的涨幅更是分别达到了100.90%、92.42%,股价表现颇为强势。

种子一直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小小一粒种子,事关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事关每个人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种业股价暴涨的背后是中国种业千亿市场被不断挖掘的鲜明信号。

国外种企巨头林立

我国是粮食大国,然而我国却称不上种业大国。每年我国都要从近5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7万吨洋种子,进口额达4.35亿美元。甚至洋种子可以按粒卖,而国产种子只能论斤卖。

我国种业与国外种业相比如何?

我国种业整体科技含金量确实与国外差距很大。更痛心的是很多种质资源原产于我国,却被国外引进后各种改良,再高价卖回我国。例如,猕猴桃在19世纪引入新西兰,被改良后的品种抗性更强、口感更佳,使得我国反而要从新西兰进口种子,有些黄心品种甚至达到每千克100元以上。

目前,全球种子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在500亿美元左右,其中商业种子规模占了6成,约300亿美元。全球排名靠前的种业巨头有美国的杜邦、孟山都、道化工、Delta&PineLand,瑞士的先正达,法国的利马格兰,墨西哥的圣尼斯,荷兰的埃德瓦塔等。

杜邦是全球最大的种业公司,其玉米种子销售规模占全球杂交玉米市场的43%;孟山都在棉花、大豆、玉米种子方面则占有很强的业务优势;利马格兰是法国农业合作组织,也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种子公司之一,以玉米和大豆种子业务为主;圣尼斯是墨西哥最大的种子公司,主要的种子业务是瓜果和蔬菜,其中蔬菜种子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达到了20%,种子的销售额每年也都在数十亿美金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先正达主要业务为蔬菜种子类,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先正达(当时的全球第三大种子农化高科技公司)被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收购,约合3000亿人民币的价格,创造了中国种业海外并购的最高纪录。

种子关系到的是一个国家的饭碗,因此不论种业规模是大是小,事实就是哪国企业占据优势地位,哪国在全球竞争中就会更硬气,更不怕被“卡脖子”。

国内千亿市场待挖掘

近些年,我国种业进步很快。水稻和小麦种源能够做到完全自给自足且有竞争力;玉米和大豆种子基本自给,但受育种及栽培等因素影响,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少数蔬菜品种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一些适宜设施栽培、加工专用的蔬菜品种仍需要进口。在高端蔬菜领域,外国公司控制了50%以上的种子市场,而西兰花、甜菜、青花 菜等高端品种,洋种子占比超过80%。

育苗盘育苗育苗盘育苗

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然而,国内的种子企业上市数量并不算多,主要有大北农、北大荒、丰乐种业、农发种业、荃银高科、苏垦农发、隆平高科、神农科技等。目前,种业里市值最大的大北农也才410亿元(图1-1),市值在100亿元以上的仅有6家。

2020年前三季度,大北农实现营收152.66亿元,利润总额10.39亿元;北大荒业绩相比于2019年全面回升,实现营收25.21亿元,净利润10.38亿元;苏垦农发实现营收58.88亿元,净利润5.23亿元;隆平高科实现营收9.44亿元,但同期公司净利润为-3.4亿元,为市值排名靠前的3家企业中唯一亏损的企业。

虽然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千亿,但是所有上市的种业公司在2020年的全年营收估值仍不足500亿元,可以看到种业市场的缺口仍然巨大。目前,我国缺少世界级种业巨头。

打赢种业“卡脖子”翻身仗

我国种企具有“小而散”的特点,市场规模较大的品种同质化严重。此外,我国种企是2000年左右才走上自主研发育种、“育繁推”一体化的道路,起步晚,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子公司占比极低,种子公司普遍实力较弱。

国内的种业公司与全球巨头的差距还体现在研发经费方面,国内所有上市的种业公司中,隆平高科的科技研发投入相对较高,2019年隆平高科的研发费用高达4.12亿元,是A股上市的种子生产公司中唯一一家研发投入破亿元的企业。但是,我国50强种业企业在种子研发上的总投资也仅为15亿元,而早在10年前美国孟山都一家的研发经费就在12亿美元。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极弱,“卡脖子”事件时有发生。

2020年是我国种业的转折之年。

民众在关注,国家也在关注。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技赋能品牌将是下一步我国种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几年的种业人势必要不断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才能打赢这场种业翻身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