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刚更新8.0版的微信,都10岁了……
作者:吴洋洋 王姗姗
2021年1月21日,微信发布了8.0版本的更新。能在屏幕上制造爆炸动画效果的炸弹表情,又会让用户像小孩子一样,在微信里热闹地玩上好几天。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1月21日也是微信“十周年”的正日子——十年前的同一日,微信iOS版本上线。
微信8.0版本很多新功能,其实已被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在1月19日的“微信公开课”活动上事先剧透。
每年1月份的微信公开课,最令外界期待的就是张小龙的演讲。这位“微信之父”会发表一番对产品的理解和他当下在做产品的思路、甚至遇到的瓶颈。
今年,他讲了一个半小时,着重讲了三个东西:
一个是视频号。这是微信在一年前发布的新产品——也是继即时通讯、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之后,微信的第5个平台级产品;
一个是输入法。张小龙宣布微信将推出自己的输入法,以消除用户对于输入法安全性的担忧。去年10月腾讯刚刚收购搜狗,其输入法团队将如何输血给微信输入法,目前还是未知数;
此外,他也分享了关于增加社交互动的数个小想法——这些想法,有一部分已经在微信8.0版本得到呈现。
01
上述三个主题中,张小龙花时间最多谈论的是视频号。他对视频号寄予厚望,不仅是因为这是微信10年以来推出的第5个平台级功能,还因为它承载着微信从熟人社交迈入陌生人社交的入口。
无论即时通讯还是朋友圈,用户都是在彼此认识的熟人关系中产生的对话、评论、转载,而在视频号里,用户可以新建一个ID,借此有了重新实现匿名化社交的机会。在内容推送方式上,除了主动关注,其余“好友点赞”和“推荐”这两个目录中看到的,都是陌生人(非视频号关注好友)发布的视频信息流,同时任何人都可以在每条视频下方点赞和发表评论。
更进一步,张小龙表示,社交的终极形态是直播,而视频号是迈向这种终极形态的必经之路。他透露自己尝试过用直播的方式和同事们聊天,体验好得“无法用语言形容”。说到这个令他兴奋的话题时,他正紧贴着舞台上的背景板站立——整个演讲过程中,他很多时候都是以这种姿态站着,期间还喝了很多水。直播真的可以打破那些自认为有社交恐惧的用户对外沟通的壁垒吗?目前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10岁了的微信的确需要保持增长,这一方面是要开发出新的增长点,但比新增长点更重要的,是解决它的很多既有难题。
朋友圈和公众号都出现了瓶颈,比如已经有1/5的微信用户(超过2亿人)设置了“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这当然不是新鲜事,3年前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自己也提出过这个变化,然而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情况好像还在恶化——2019年,对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了3天可见的用户还刚刚破亿。
02
即使是视频本身,清楚了行业未来,并不等于想清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微信推出视频产品的时间只有1年,比快手、抖音、B站等同行要晚很多。在1月19日的演讲中,张小龙表示他是想清楚了才进入该领域的。把视频内容从朋友圈和即时通讯产品中抽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平台的动作,按张小龙的说法,可以类比为操作系统从Windows系统向iOS系统的进化——存储文档的文件柜不再是系统的核心,应用程序才是,文档服务于功能。
张小龙通过这个类比试图表达的是:仅仅允许用户在朋友圈或者即时通讯工具上传、分享视频,只不过是让视频在微信这个操作系统中有了两个可以存储的文件柜而已,如果要符合历史潮流,视频就需要拥有自己的应用程序。
不过,这个被称作“微信视频号”的产品究竟是个应用程序,还是个文件柜,还要看它能不能跑起来。好消息是,视频号的冷启动还算成功。
视频号推出的头半年,张小龙团队陷入过一个悖论:没有用户进来创作和浏览内容,机器推荐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算法;没有机器推荐算法,用户的活跃度也激发不出来——所谓机器推荐,就是根据大多数用户的点击决定是否将该内容向下一波用户推送。
半年后,张小龙团队改变了产品算法,将好友点赞作为向用户推荐视频的依据。这种社交推荐帮助视频号完成了冷启动。
在开发社交推荐功能的过程中,张小龙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断言:未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应该是 1:2:10——即,一个人应该平均看 10 个关注的视频,20 个朋友赞的视频,100 个系统推荐的视频。
“因为关注的东西你已经知道大概会是什么了,反而不会太有吸引力,因此是 1。朋友赞虽然看起来累,但是不能错过,所以是 2。而系统推荐,符合懒人原则,是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消费且获得舒适感的信息,所以是 10。”这是张小龙给出的分析。
到了视频号上线1周年,整个数据大盘中,好友点赞推荐内容的播放量仍然是机器推荐的2倍,对引流发挥着重要价值,但如果分析活跃用户(已经主动添加关注的用户)会打开浏览的3类内容的比例——实际跑出的结果是1:2:9。这与张小龙当初的预测非常接近。但他又继续预测,与内容的丰富性相关,未来机器推荐的播放比例还会越来越大。
03
然而,成也算法,败也算法。视频号并非微信第一次同时使用关注、好友赞和机器推荐3种内容推送tap,微信公众号早已经用过这些招式。2012年上线的公众号产品,最初是按公众号发布内容的时间早晚逻辑,展示用户主动关注的公众号内容,后来又在发现页推出了“看一看”入口,也就是增加了好友点赞这种社交推荐,再后来,微信干脆破除时间线的推送逻辑,借助机器推荐来呈现公众号内容。
这一轮算法调整,很难说具体帮助了哪些公众号成功“促活”,倒是很多本来很有人气的公号,明显感觉文章打开率和用户活跃度都在直线下降。
张小龙没有透露上述3种算法在公众号文章排序中的权重,仅声称“关注很多公众号的人,阅读量的确下滑”。很多不再打开微信公众号的用户都可以对这个解释提出反对意见,他们不再打开公众号的原因不完全是关注得太多了,还在于信息程序的时间线被打破——平台认为这些用户关注什么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大数正在关注什么以及更加关心什么。
一位曾在微信实习的人士称,微信内部也知道这不符合那些对信息的及时性有高度要求的检索型用户的需求,但他们更不想丢掉的是大众用户:那些浏览内容并不是主要以学习为目的、不怎么在乎信息及时性而是更关注信息的娱乐价值的人。在后者面前,前者永远是“非典型用户”。
选择从众——如果换个角度,面对字节系的竞争,微信也不得不这么做。即使是拥有超过10亿用户的超级App,微信仍无法避免会被由对手率先构筑的“主流算法”所裹挟。
04
微信已成长为“操作系统”级别的产品了吗,还是说,它的产品现状已经过于臃肿?这是个问题。
关于微信承载的功能、菜单越来越多,上述两种相反的观点,其实各自都说出了一部分事实,处理得好就是相互促进,处理不好就是相互连累。
比如,已经很久没人提起微信钱包界面里的“九宫格”了,当年的九宫格,如今已经壮大至20多款小程序,它们都是腾讯的被投企业;再比如,视频究竟是发在视频号上,还是应该直接发在朋友圈?或者放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创作者的决策成本也在增加。
张小龙在演讲的最后部分提及他在社交产品上的很多新奇玩法。比如,在1月21日微信在for iOS的8.0更新版本中已经可以看到的,当你在好友对话窗口中发送一个“炸弹”表情,对方屏幕上会冒出一团爆炸后的黑色浓烟的动画效果,同时还伴随手机震动;用户可以在个人页面添加“状态”,同时还能看到有多少好友选择了相同的状态——郁闷、数羊、摸鱼、搬砖。
还有一些功能是未来有可能上线的,比如给用户一块画布,让用户在没有人指挥的情况下一起作画,看大众最终会创作出什么东西出来。
这些功能的优点,可能在于它们是少有的能让用户减少算法支配感的东西。
去年,微信推出的“拍一拍”功能受到欢迎,每天有几千万人会去“拍一拍”好友的头像,以示信任、支持或者同期。“人们的情绪表达越来越强烈,裂开表情使用率也很高。”张小龙说。
按照张小龙的说法,过去十年,微信一直是通过产品而非运营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产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微信方法论。而微信从产品功能角度最为震撼的创新,仍然是2017年年初上线的小程序。2019年发布的视频号,并没有让人看到同等量级的创新。
到了今年,张小龙针对社交互动功能提出的几个“小玩意儿”,无论从用户体验还是解决几大主产品的活跃度问题上,充其量都只能算是调料,而远非主菜。有趣是个加分项,但不具有决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