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当好BBC记者?这有一份速成教程:先有结果、后有证据
如何当好BBC记者?
这份速成教程请收好
遵循“先有结果、后有证据”的原则
大漠开始了他的新闻“制造”之旅
原摄影机位为平视角度
大漠及时“纠正”
“低一点”“斜一点”
“有自然的呼吸感”
“突然问他”
被采访的路人
回答时只需要面对镜头
一本正经地念“123……9”即可
要“站远”“焦距拉近”
“镜头斜一点”“抖动起来”
“显得像偷拍的感觉”
脏乱的垃圾堆
拥堵的车道
“冷漠”的路人
作为场景切换的镜头素材


只需要简单的后期处理
“让光源显得不稳定”
“营造一种‘阴间’的效果”
一起看看成片吧
焚烧的垃圾堆
杂乱的街道
配上不实的文字解说
“有内味了”
转眼成了
“家人全都去世
儿子还关在教培中心”
的悲惨形象
面无表情的人们
“这些人对这一切的灾难已经麻木了”
废弃的小砖舍
成了没有水、没有食物
“被洗劫一空”“已经逃离”的人家
常见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
也成了“中国公开的秘密(人体实验)”
镜头随着开走的一辆卡车走远
最后落到了
“感染性废物”标志上
面对这样的“黑色幽默”
网友直呼
“让你模仿没让你超越啊”
“我都怀疑这是BBC内部培训资料”
那真实的BBC中国新闻报道
又是什么样的呢?
近日,BBC中文网发布一条视频《新冠疫情:BBC记者重返湖北,曾经的疫区是否走出阴霾》,视频讲述了BBC驻中国记者麦笛文探访新冠疫情过后的湖北。人声鼎沸的夜市、琳琅满目的商铺、笑颜如花的民众,武汉早已满血复活。
然而仔细看这段视频,依旧充满了BBC的味道。如果说断章取义的片段、阴阳怪气的旁白还有些刻意,那么隐藏在视频中其他“拍摄技巧”,则让人有点防不胜防。
比如有意选取光线昏暗低沉的画面,让不明真相的外人看来,武汉依旧是一片萧肃的景象,带来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压抑感。
视频来源:凤凰网视频
下文授权转载自知乎答主@疯死沃 ,作者用大量详细的对比提醒我们,在这个视频时代,“镜头语言”的强大塑造能力,不应再被忽视了。
知乎答主原文
我是做贸易的,选用哪个供应商,基本我就能作主。当然,是要向公司汇报的,需要解释我做这些决定的原因。
在某些时候,我可能需要以主观因素来做些决定。比如说,我认为某个供商比较好配合,后期工作会比较简单。这对我来说是个正当理由,但对公司来说就不能摆上台面,尤其是不能放在工作报告里。
又如,当几个供商都差不多,各方面不分高下,客观上挑不出来。于是我只有按主观喜好,觉得哪个销售接待时更热情,那就是他了。但这显然也是不能写进工作报告里的。
所以我会怎么说呢?
比如我想用某个供商时:

我要告诉各位,这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一个库房,仅仅是镜头方向的不同,就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


但如果我不想用它呢?


这是同一家工厂的同一个厂房的同一个设备。
有些朋友可能会反驳说:那也是镜头方向取景的问题啊。你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要取好的景啊,别人不一味拍好的地方,取景那些普通的,暴露问题的地方,不也是一种客观吗?
你这样想的话,就外行了。
我再举个例子:

即使是小订单,也不能采用连生产本身都不能保证完成的供商。
这不仅仅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一个厂房。甚至还是同一个镜头方向,拍的也完全是同一个东西。取景也是完全相同的。
这是不能用“取景”来解释的。
图像和镜头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它可以采用不同的取景方向,来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甚至于它还可以对同一个取景对象采用相反的表达方式。
再放一组对比:


这是生产任务繁重的黑煤窑。
这种镜头诡计真的是比比皆是:


这两张照片是同一个拍摄地点。拍摄时间仅相差50秒。
甚至于同一张图,不同光线:
就算是同样取景,哪怕是同一个画面,给的处理方式的不同,也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再仔细看一看这两张照片:


两张照片对比一下,前面那张是明亮的,它的背景建筑并没有堵塞视野。画面主体是充足的货物。在这个主题下,明亮的钟楼,反而给予了某种暗示,让你觉得时间是站在货物这边的,你会产生一种“这些货物会被有序地售卖出去变成利润”的感觉。
而后面这张,用暗块把货物遮起来了,相对亮一点的建筑成为了主题。而这个建筑又是被扭曲裁剪过的,它夸张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空间。视线掠过昏暗的货物,撞到了这面墙上,会产生一种“被堵住、无路可走”的感觉。这时背景上昏暗的钟楼,反而给予了不好的暗示,让你觉得时间紧迫甚至敲响了丧钟,毫无希望。
我们再看看BBC的一些镜头。(知乎网友@蜷缩在屋顶上的猫 截取提供。)



而这是单一问题吗?不,这是普遍问题。
是不是白天就好了呢?不,白天,他们也是有办法的。(知乎网友@弹吉他的胖达 截取提供)



如果场景里有墙,他们一定会用墙来堵住画面;如果没有墙,他们会使用建筑、树木和人墙;如果连这些都不能堵住画面,他们就会俯拍,用地面墙住画面。
取景的选择确实会对结论产生巨大影响,但这也不仅仅是取景的原因。在取景之外,还有构图、曝光与色彩。甚至于,同一个取景,或同一个画面,刻意作些调整,也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还是那句话:如果大部分画面都给予观众“压抑、被堵住没有出路”的感受,如果一切摄影专业的因素分析出来都是“压抑、被堵住”的。那么,他们就是故意要拍“压抑的、被堵住”的画面。
镜头语言的威力,并不是有些人不知道,就代表它不存在。相反,业内人士一直在使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信息。
而艺术手段本身,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它可以用来搞BBC,也可以用来拍爱情电影。
可怕的一直都是人心。
编 辑丨张 铭
校 对丨鹿 几
校 审丨李琬莹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观察者网”(ID:guanchacn)、知乎答主@疯死沃、哔哩哔哩用户@大漠叔叔、凤凰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