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家公众号
拆解的这10个要素,并不完全指向一场年会效果的“好与坏”,更多反映了一家公司对“组织”应该是什么样的底层观念和想象。
文|钟慧丽
来源|湖畔大学(ID:hupansanbanfu)
离过年只有4天了,不知道大家公司今年的年会开了吗?
年会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是一个被嵌入春节的“人造景观”,具有功能性,是公司展现一年中战略、大仗、文化及未来计划的场合。
我们发现不同公司的年会风格,员工对年会的喜恶程度都参差不齐,于是我们花了两个多月收集材料,完成了这份《从年会看组织:拆掉公司“人际墙”》的研究报告。
本次调研,我们深度访问了10家企业,分析他们2020年及之前的几十场年会视频,也跟进了数场2021年的线上年会。这10家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迪安诊断、信达生物、蓝城兄弟、亚朵酒店、江小白、中通快递、药研社、安恒信息、安歆公寓(排名不分先后)。
我们尝试拆出了绝大部分年会都包含的10个要素,并观察公司在这些要素上的取舍与偏好。
★ 这些“取舍与偏好”,既能展现特定公司对于年会“应该怎么做”的理解,也呈现出CEO们对公司文化、对公司里“人际间应该是什么关系”的思考和实践。
★ 比如在“角色与空间布置”这一要素上,普通员工与公司高管的会议、聚餐座次安排,是论资排辈还是随意落座,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家公司内部的“权力距离”。一个权力距离高的组织认可公司内权力的巨大差异,员工对权威显示出尊敬。而权力距离低的企业,上级仍有权威,但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或许更强。
★ 我们这次提取的年会“10要素”包括:年会主题、年会定位、角色与空间布置、CEO的沟通、表彰与奖励、吐槽、游戏与礼物、组织保障、效果衡量、关注少数人群。
★ 请注意:对这些要素的分拆和解读,不完全指向一场年会效果的“好与坏”,更多反映了一家公司对“组织”应该是什么样的底层观念和想象。这些观念和想象塑造了年会,也塑造了公司的其他,构成了公司与其他公司竞争的软实力。
1.年会主题
这部分的观察结论是,几乎所有公司都有采用“大词”的倾向——“大”是指“宏大”。
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年会主题”,会看到诸如此类的推荐:春风化雨二十载,桃李芬芳满九州;感恩、奉献、分享;激扬十年,筑梦远航;团结一心,其利断金;飞跃巅峰,纵横四海……
这次调研企业中出现的年会标题也是偏向如此“宏大叙事”,比如:拥抱新年代、红红火火乘风破浪、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这些年会主题呈现出两种心理状态:对于CEO和组织文化负责人来说,这是大事,主题往往由CEO直接拍板;而员工往往出了门就忘记掉。
在这里,我们不展开关于“宏大叙事”这种心理偏好的历史成因,但必须指出,在新生代员工这里,宏大叙事和集体荣誉感,正在让位于对于具体事情的细微感动和透彻阐述。另外,宏大的主题本身不能说对错,但这些道理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会有策略、方法,也会有曲折。
表现在一场年会上,一个抽象的主题和形式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能跟同事产生高连接度的CEO讲话、精心安排的空间布置与表彰奖励、能产生共鸣的公司故事与视频、允许吐槽等等。
2.年会定位
本次调研的9家企业中,有6家定位年会为“工作为主”,3家定位为“工作+情感联络”,因此总体偏向工作,是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中嵌入的有仪式感的企业活动。
我们也收集了一些海外企业举办“年会”的方式。比如在日本,通常把年底年初的聚会分为“忘年会”和“新年会”。忘年会一般在12月份举行,在日本人心里意味着“忘记逝去的一年”。公司的忘年会偏向联欢,老板和员工们放下工作等级聚餐饮酒,忘掉过去一年的压力与苦痛,回顾过去一年的成绩,迎接美好的新的一年。老板的致辞往往非常简短如:
过去一年里大家都辛苦了!
今天,请大家多吃一点!
来年我们继续努力!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干杯!
日本公司的新年会则是工作性质,一般在1月举办,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提高大家的工作激情。
欧美的公司较少举行全员性的大会,跟年会接近的可能是圣诞节派对,旨在增进同事间的熟悉和信任程度,有些公司会建议员工带家人一起参加。
年会定位于工作或联欢取决于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公司具体的选择,并无优劣之分。区别只是预期实现什么功能,以及是否达到效果。
3.角色与空间布置
在调研企业中,我们询问了年会的会议部分、聚餐部分的座次安排,以及年会上管理层、员工发言次数的比例,这些安排体现了一家公司是否看重“领导”、“权威”和“等级”——但不绝对。
在座次安排上,普遍的做法是CEO和高管们坐在中间,优秀员工和来自外地的同事往前排,其他同事按部门坐或混坐。一位年会负责人表示:“其实老板和高管被安排在中间的原因,一是习惯如此,二是可以让其他桌的同事好好吃饭没压力——老板们是被嫌弃呢”。我们访问的另一些员工说起公司的高管,“身上没气场,坐在食堂以为是一个普通同事。”
由此可见,这些企业大部分保留了“领导在核心”的聚餐形式,但是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等级感正在消解。
受访企业中,迪安诊断2021年的年会进一步打破了“领导在核心”的形式。他们的年会负责人张丙刚回顾说,早些年公司的年会形式是“工作报告+圆桌吃饭”,后来精简了报告部分,代替以互动性更强的针对某些问题的论坛,鼓励互动和争论。2021年1月初的年会,他们把延续至今的“圆桌吃饭”改成了鸡尾酒会式的自助餐,从形式上取消“中心”感。
从年会中也可看到另一种趋势,越来越多公司在缩短CEO和高管们的报告时间,把空间留给员工来做自我展现。安歆公寓2021年的年会发言顺序和比例为:CEO徐早霞讲30分钟,6位来自不同部门和层级的安歆同事分别讲20-30分钟。
年会上出现的这些角色和座次安排,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公司内部“等级”、“权威”的消解趋势,体现出“低权力距离”的取向。“权力距离”是霍夫斯泰德(Hofstede)提出的一个概念,反映出一种特定文化中重视和尊重权威的程度。房晟陶在《龙湖的主流“社会价值观”》里也写过,一个权力距离高的组织认可公司内权力的巨大差异,员工对权威显示出尊敬;权力距离低的企业,上级仍有权威,但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或许更强。从“权力距离”这个角度看,公司年会正在走向“低”距离。
除了年会,“权力距离”在公司里还有诸多迹象可循。比如CEO的办公室大小,高管和部门负责人办公桌的位置;一些行为表现,如会不会有人主动给上级开车门、扶电梯;一些语言习惯比如“批准”“审核”“指教”等等。
4.CEO的沟通
CEO与同事在年会上的沟通风格各异,有的洋洋洒洒讲2小时,亚朵酒店的CEO王海军则每次说“给我5分钟就行”,因为他想把舞台留给优秀员工,以及远道而来的亚朵各地店长们。
关于CEO与同事的沟通,我们从“连接度”去衡量。连接度低的讲话和互动,员工的感受是“老板强加给我他想做的事”,而连接度高的沟通,本质可能是“把老板想做的事变成了你想做的事”。一种比较粗暴,一种比较柔和。
我们观察到的样本,连接度的趋势是“趋高”。其背景可能是,CEO越来越重视普通员工(个体)的感受,个体越来越重视展现自我,希望找到自我与工作间的连接。
衡量“连接度”的高低,我们可以参考:事先是否倾听过同事的想法;是否能清晰地指出个体与公司大图的连接,及个人在其中成长的可能;是否有打动人心的愿景和故事;是否有一些辅助的沟通工具,如言之有物的视频等等(详细可见文末完整报告中的《CEO与同事的年会交流》一文)。但最终还是要回到:CEO的表现是否被同事们认可,是否增加了他们对留在这家公司的信心。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CEO在年会场合与同事们的沟通,绝不限于语言交流,一段表演、故事、视频等都是交流的组成内容。整个年会场,都是CEO与全体同事坦诚沟通的场合。
5.表彰与奖励
表彰是年会的重头戏。我们访问的企业中,安恒科技和亚朵酒店每年年会会花3-4小时呈现这一隆重的时刻。
安恒科技的表彰会涉及公司绩效前20%的员工,及其他一些公司奖项。
亚朵的年会主体是颁奖,奖项除了大家一般认为的表彰优秀,还会包括“KPI倒数第一”、“最官僚部门”、“最烂口碑酒店”等给人带来痛苦的称号。
公司的表彰体现了一个组织怎么来定义自己的“英雄人物”和“荣誉感”。
在餐饮企业“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专门设立了“工匠精神奖”,西贝门店里打扫卫生、洗碗的工人也可能获奖,得到2万元奖金和加薪,坐飞机风风光光地去领奖。
而在亚朵酒店,让CEO王海军请客可能是比奖金更激励士气的方式。2020年4月,亚朵的杭州区域负责人跟CEO对赌请吃饭,做到了某一天全城亚朵酒店满房,这在尚未从疫情恢复的酒店市场堪称奇迹。
绝大部分的企业表彰都是自上而下的,代表了公司官方对“英雄人物”的定义。不过我们从江小白的年会中看到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2019年,江小白内部发起了一个视频拍摄活动,鼓励员工记录身边同事的故事。2020年初的年会上,全公司视频作品人气最高的刘中利上台讲述他的拍摄对象的故事,包括酒庄的机修师傅樊时春等——他们的认真,平凡中的不平凡,在年会这样的场合下,让所有员工都被看到。
6.吐槽
语言类节目包括小品、相声、吐槽节目等,相比普通的歌舞更能反映出一家公司员工表达的直接程度,以及公司对不同声音的容忍度。相比用戏剧化方式委婉地呈现矛盾的小品,吐槽方式更直接。
如下是北京新东方学校2019年会吐槽歌曲《释放自我》的歌词:
工作里怪事真多,
奇葩围绕着我,
今天必须吐槽一曲释放自我,
……
什么独立人格,
什么特么诚信负责,
只会为老板的朋友圈高歌,
领导随口一说,
立刻讨好跟着,
项目马上启动不计后果,
干活的累死累活,
有成果那又如何,
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
据说这则吐槽的结果是,主创团队被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奖励12万元。
2017年,腾讯年会带火了一个自制视频《甩锅比赛》,大意如下:
产品经理(球)队尖叫“出Bug了”,把一口锅甩给开发、设计师,设计师队躲过,锅到了2号开发手里,2号开发的锅经过3号开发,直接砸中了9号产品经理。9号产品应声倒下,但是在裁判没有数到10秒前挣扎着把锅甩给实习生,收获第一张黄牌警告。9号在加时赛中一记盲甩,锅砸中了腾讯QQ公仔。如果没有人愿意接锅的话,这个Bug将永远无法消失……最后,产品、设计师、开发3个团队合力接过那个锅。
吐槽文化正势不可挡地在公司中流行,我们调研的企业中,有一家企业的董事长被同事在年会上吐槽“老板老冲在一线,我们作为员工太感动了,简直想给他升值加薪”,有一家企业自制“甩锅操”传授同事间、部门间甩锅的话术和姿势。这里有个有趣的点是,公司的管理层对吐槽不一定喜闻乐见,但老板的容忍度挺高。
“吐槽”这个词语来源于日本,但最近对流行文化产生影响的应该是2017年始开播的《吐槽大会》。通过李诞、池子、王建国们,年轻人的吐槽文化正在反向影响公司的文化。
7.游戏与礼物
大部分年会受限于场地,同事、部门间互动不多,但有一些做法可以增加全场的互动性,尽力打破公司内的“人际墙”。
比如直接把座次打乱,让所有部门混坐;增加游戏环节等——有些企业的年会横跨几天,就会选择户外场地,让所有同事混搭组队参加寻宝、战斗类的游戏。
年会礼物——在大部分企业中是通过抽奖给予。我们看到一种有趣的做法是,年会礼物由公司管理层自掏腰包购买,现场赠与被抽奖选中的同事。这些礼物包括:3本书+苹果耳机、Switch游戏机(此处有“WOW”声)、Kindle*2、运动跑步耳机、“得到”电子学习卡、数码相机、限量版跑鞋等等。
公司年会礼物的一个现实是,除了奖金和不易处置的汽车房产,大部分礼物可能第二天就被挂上“闲鱼”。点开闲鱼搜“年会奖品”,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8.组织保障
年会的负责人通常是公司的老员工,在项目启动时,他们会成立几人的核心小组,向CPO或CEO汇报进度,同时协同HR、行政、市场等部门同事一起完成项目。除了组织协调能力,年会的负责人通常还需要有:对公司文化的熟悉、对当下问题的敏感、对公司各种平衡的把握,以及对同事的了解。
2019年,中通“科技与信息中心”的年会负责人麻弘,在公司工作多年,认识本中心一千多人里的三分之二。她尝试把科技中心里比较有鲜明特点的同事,当一个包袱故事讲给大家听,于是科技中心年会的相声里出现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个老找不到女朋友的技术小伙子,一个老用中指推他的高度近视眼镜的总监……
据说原始社会的人类有一种“篝火故事会”,他们的“共享故事”传播的边界,就是这个部落(我们今天成为“组织”)的边界。“部落里的故事大王”是一个关键角色。
年会执行机构可能是一架运行良好的机器,但还是有“控制度高”和“控制度低”的区别。控制度过高的机构,把年会当成SOP流程,不允许在年会场合出现“意外”,这会给参加项目及表演的全体同事带来压力。下一部分我们会尝试解释“高控制性”背后的指向。
9.效果衡量
通常一场年会,组织者衡量效果时会参考CEO、同事、其他来宾(假如有)的反馈,包括直接的点评、是否发朋友圈、是否在后续形成年会话题的讨论等。更重视组织文化的公司还会做电子问卷,请同事来说感受和槽点。
“老板满意”和“员工满意”,并非年会效果的两级,并非不能兼顾,但其中确实存在体感的差异。一位参加年会表演的企业员工描述了自己在世界五百强外企和现在公司的不同体验:“外企的中国年会有海外高管来参加,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让领导满意,贴合领导的兴趣爱好去编排节目;会把节目限制的很严,你说的每句话,甚至任何一个动作,前期会帮你排练好几遍,像一个SOP流程一样,所以就没有什么意思吧”。
一般来说,控制度高的年会指向“领导满意”,而控制度低的年会更倾向于跟员工联络感情、拉近距离,就像这位企业员工说的“年会肯定是图热闹,不要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我们,你可以表演的很奔放”。
虽然同为“年会”,其内容所满足的对象可能不同,在愉悦老板和愉悦员工的自我展现、快乐和满足之间,始终有一条平衡线。
10.关注少数人群
一家公司成员的多样性,可能决定了公司是否能发展出更包容性的文化和机制。年会上的“包容性”体现在对参与者行程安排的细致程度,也体现在照顾不同人尤其是少数人群的感受。
比如,多位年会负责人建议避免在大家聚餐时安排语言类节目,这会给台上台下的人带来不愉快(主要是台上)。在饮食方面,需要有酒精替代方案,因为包括孕妇在内的许多人不适宜饮酒。饮食方面,还会有一些公司考虑到提供素食,或避免出现一些宗教人士忌食的东西。
最后,活动结束后,公司方面也应关注同事的身体状况及是否安全回到住处。
综合如上10个要素,我们发现一些趋势:许多公司依然保留了一些“以领导为核心”的年会安排,但CEO与员工的交流连接度趋高,公司内权力距离趋低,对不同声音的容忍性趋高,更注重互动,注重员工的感受,把舞台空间留给员工展现自我而不是CEO单向输出,对多样人群的包容性在增强。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对这些要素的分拆和解读,不完全指向一场年会效果的“好与坏”,更多反映了一家公司对“组织”应该是什么样的底层观念和想象。这些观念和想象塑造了年会,也塑造了公司的其他,构成了公司与别的公司竞争的软实力。
一场年会可如此解析,这个要素框架作为公司观念、文化与行为偏好的衡量尺度,也可部分适用于公司日常场景。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企业如何抵达?点击下图参与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