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解读丨一月央行扩表1456亿,释放了哪些信号?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央行资产总规模为38.9万亿,相比去年末小幅扩张1456亿。分析来看,主要是央行资产端“其他资产”扩张所致。下文对重要科目变化进行分析。
资产端:其他资产扩张
外汇占款:央行资产负债表国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其他国外资产,是央行持有的占比最高的资产类别。数据显示,1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21.1万亿,环比增加92亿。
从2002年开始,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大量增加,企业手中获得了大量外汇。在当初强制结售汇的背景下,央行吸收了绝大多数外汇,并投放相应的人民币,形成了外汇占款。再加上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大量热钱的涌入,进一步快速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
而从2014年开始,人民币开始出现贬值预期,资本开始出现外流,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开始明显减少,到了2017年以后基本稳定。去年以来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产能的快速恢复使得全年外贸情况明显转好,资本与金融项也呈流入态势,但外汇占款并未大幅增长。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有较大量的外汇流入我国银行体系后并未形成人民币资产,而是再度投资至海外。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表示央行将钱借给银行后,形成对银行的债权。该项目主要由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形成。
1月该科目余额为13.2万亿,环比减少1283亿,主要原因在于逆回购余额减少了约1800亿。
其他资产:1月末“其他资产”余额1.93万亿,环比增加2720亿。市场人士推断,其他资产可能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以及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
2019年1月 “其他资产”的变动也引起市场分析人士广泛关注和猜测。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央行金融统计数据解读吹风会上表示,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是未单独列示的资产科目集合,主要是一些杂项资产项目和应收暂付项目。年底时,这些项目中有不少会有季节性变动的特点。待年末时点过去后,这些季节性变动会减弱或消除。
负债端:政府存款增长
储备货币:储备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包括“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1月末储备货币余额为31.68万亿,相比去年末减少1.36万亿,主要是“金融性公司存款”余额减少。
金融性公司存款包括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1月临近春节,取现需求增加,导致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有所下降。
政府存款:央行资产负债表下的政府存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的季初1月、4月、7月、10月会出现明显增长,季末3月、6月、9月、12月减少。这种季节性特征主要是因为季初企业缴税和季末财政支出集中的影响。1月末政府存款余额5.35万亿,环比增加约1.5万亿。
总体看,央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基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货币信贷的有效增长。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6.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
央行行长易纲去年6月表示,2018年以来,央行10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8万亿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至目前的9%左右,商业银行可使用的钱相应增加了,货币乘数上升了。降准一方面表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缩表,另一方面体现为商业银行通过发放更多贷款形成货币扩张效应,同时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又相应进行了扩表。所以,央行的降准和增加再贷款都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前者是缩表,后者是扩表。
“这几年,央行扩表和缩表在金额上大体相当,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稳定在36万亿左右,这与目前国际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表的机理不同。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现为持续合理扩张,贷款保持较高增长,这也表现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机制的运行良好。”易纲称。
(作者:杨志锦 编辑: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