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女孩搭乘货拉拉意外身亡,企业制度完善为何总以用户生命为代价?
记者| 柯晓斌18天后,面对跳窗身亡的女生,货拉拉终于出了整改方案:加码搭建安全体系,与当年滴滴顺风车事件如出一辙。
货拉拉提出的安全措施也和滴滴类似,主要集中在录音录像监控、一键报警、行程分享、加强和警方的联动、提高司机的准入门槛等,通过这些手段规避“缺失的6分钟”。
毫无疑问,这些举措会增加货拉拉的运营成本。这是货拉拉必须要补的课,也是一家企业理应承担的责任。
作为同城货运领域的寡头,货拉拉在资本市场一路狂奔。女乘客跳窗身亡事件发生前半个月,有传言称货拉拉即将完成15亿美金的F轮融资,更有消息称货拉拉原计划今年上市,但突发的恶性事件打乱了货拉拉的脚步。
可以预见,正如当年的滴滴,货拉拉也将不得不暂时搁浅其上市计划,全力投入机制完善。对于货拉拉而言,这未必不是好事:在上市之前及时完善企业结构,远比上市之后再遭遇类似情况所需付出的成本要低。
然而,任何的企业文明制度搭建都不应该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货拉拉并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文件规定,总质量4.5吨及以下普通货运车辆无需道路运输资格证, 且此类货运车辆严格说来并不属于营运车辆,货拉拉作为撮合平台,并非一定要对车辆、司机进行强管控。
但是,即使政策没有明确指向,作为一个月活司机达到48万、注册用户约720万的平台,货拉拉不应在用户安全方面无所作为。
货拉拉的无作为,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成本考量。在背后资本的压力下,在安全和运营成本之间的天平上,货拉拉选择了节省运营成本,盲目追逐规模。从这个角度而言,此次发生的悲剧是一种必然,或迟或早,总有一天会发生。
同时,货拉拉无作为背后还有一种侥幸心理。过去十年来,滴滴、美团等平台在中国迅速崛起,利用零工经济的特性,接管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在零工经济模型下,企业和零工之间没有直接的劳动合同,如果零工端出现意外,平台可以遵循“避风港原则”,规避责任。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侥幸心理仅仅是一个错觉。零工模式或许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期内规避部分责任,但一旦发生重大恶行事件,平台绝不可能独善其身。
以滴滴为例,其顺风车业务屡次发生恶性案件后,滴滴的品牌形象降至低谷,经过一年多整改才有所回升。尽管如此,再次上线的顺风车依然失去了其原有的市场地位。
复盘货拉拉事件,本质上是企业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决择。从短期内看,这种侥幸心理的确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从而编造一个更受资本市场欢迎的故事;但一旦制度跟不上发展速度,发生意外事件,企业也必然会被资本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