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财快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面的解决方案
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将在本次会议中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递交《关于切实保障超大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权利的提案》,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就一系列保障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受教育权利的措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两会关于教育的提案非常多,但是论触及到真正急切的问题的,俞敏洪的提案是其中之一。其实流动人口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程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解决贫困人口的绝对脱贫问题之际,全面解决流动人问题将是下一阶段,尤其是“十四五”时期十分迫切的任务。人从一个熟悉的地方迁移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流动过程中人动户不动,人移家不迁等不完全迁移特征,我国人口流动所衍生和带来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尖锐。其中因人口流动而产生的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尤显突出。虽然目前还没有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确切的、公认的权威数据,但两者合计人数规模大,问题多,也异常迫切需要解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政策的完善,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根据我们的研究目前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占已婚流动人口的七成左右,而育有子女的已婚夫妻外出后把孩子带在身边的流动儿童约占总量的一半,剩余的一半是留守儿童。与跟随父母的流动儿童相比,得不到父母日常照顾的留守儿童问题更加严重。之所以不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必须解决居住问题,有像样的住所,多数流动人口收入低、流入地居住条件差,不具备把孩子接来一起生活的条件;二是城市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高,照看孩子还会挤占工作机会,减少工作收入。比如学龄前儿童的照看,需要投入一个完整的劳动力时间,流动人口收入本来就不高,一个人投入照顾孩子也就失去了到城市打工挣钱的意义;三是教育问题,学龄前教育供给短缺、费用高,中小学入学困难,学籍转移难。只能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体制迫使很多跨省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回原籍接受教育。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就出台了“双为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但是对外来人口定点开放,选择性开放等问题,就近入学只针对户籍人口,并不包括外来人口等问题相当普遍。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推动举家迁移需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首先,要降低以住房为核心的家庭生活成本,形成合理的鼓励家庭式迁移的公共服务共享政策体系。让流动人口能够租住得起功能相对完备适合家庭居住的住房。我们的调查显示住房支出是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最大支出,即使这样对多数流动人口而言居住条件仍然很差,很多流动人口是承担不起合适房子的价格。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的一般都是夫妻双方在一起外出的家庭。无论是落户制度、还是居住证制度的设计要优先向已婚,且夫妻共同迁移的家庭倾斜,降低积分要求,为他们在城市的家庭团聚和充分享有家庭生活创造条件。城市景区、公园、各类公共场馆设计面向家庭的优惠措施。
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完善。人口净流入地区,尤其是城市地区要全面准确落实“双为主”政策,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按照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规模来配置教育资源的规模及分布,增加校舍、扩充学校、增加招生规模,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其次打破本地户籍保护,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对所有人口开放所有学校。现在学校学生的作息时间普遍与家长工作时间的冲突,对所有学生家庭带来了照看孩子的额外负担,对流动人口而言负担会更重。建议出台政策要求中小学设置足够的开放性、趣味性课程,供学生在三点放学后自主自由选择。最后,由于高考制度形成的流入地学习障碍,有必要重新思考改革高考地方自主命题模式,分步骤恢复统一高考命题招录制度。
此外,过去几十年综合化成为各高校发展改革的目标,其实这种发展趋势不利于大学专业化的深度发展,不利于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和精进,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贡献也十分有限,而仅仅有利于高校排名,并形成马太效应,拉大高校之间,乃至不同省区之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需要改变这种趋势,注重高校专业化发展,这不仅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有好处,而且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进而改善防范高考移民而形成的制度壁垒。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作者:田明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