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赘婿”和“厌女症”共同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时间:2021-03-14 13:45:54 | 来源:《财经》杂志

原标题:“赘婿”和“厌女症”共同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3月13日,《财经》公号刊登了一篇文章《“赘婿之都”杭州萧山:背后藏着什么秘密?》。文章说近两天,一个“旧闻”变成颇受关注的新闻,即杭州市萧山区的上门女婿现象。“有家主打萧山招赘的婚姻介绍所,现在招婿的编号已经排到300多号。”

我反感“赘婿”这个词,这是对做上门女婿的一种歧视性称谓。《说文解字》曰:“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犹放;贝,当复取也。”意思是说将某物放在别人那里换取金钱,自家有钱后再赎回来。其“质押”的本意引申为入赘,即男性到女方家里做上门女婿。《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赘婿”之歧视意味,反映的是男权或父权的社会形态。女的出嫁,到男方家生活,成为男方家一员,好像理所当然,这是婚姻的常态,而男的上女方家里落户,则是非常态,乃少见的事。男性入赘,多因为非常贫困或其他不得已的原因而为之,赘婿大多为人瞧不起。唐代有位著名的赘婿李白,他从四川江油跑到湖北安陆娶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并在相府定居下来,后因和大舅子关系处不好,才带着一家人去山东任城定居。清朝也有位名气很大的赘婿左宗棠,家境清贫,娶了湘潭一个官宦之家“桂在堂”周氏的女儿,他从湘阴跑到湘潭岳父家生活,因为会试屡屡落第,被当地轻薄之徒编了个顺口溜奚落:“桂在堂,讨个郎,吃掉一仓谷,睡烂一张床。”把他说成是混吃混睡的废物。

因为前一阵子电视连续剧《赘婿》很火,这个词流行了,我也姑且借用之。

文章中称,男方来到女方家落户,生有子女并不一定从女方的姓氏,这比起古代的入赘是一种进步,也更能说明婚姻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萧山的民营经济很发达,当地居民多数比较富裕,由于前几十年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一些富裕人家只有一个女儿,为了家族企业的延续和老有所依,便想挑一个能干的女婿上门;而一些优秀男性特别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男性,通过当上门女婿在萧山落户、就业,人生的道路变得更加宽广。

如此说起来,似乎这样的婚姻更像一种交易。我以为交易是中性词,男女结婚无论是自己认识而恋爱还是通过婚姻介绍所认识,一旦准备进入婚姻殿堂时,双方都会有各种利弊的考量,感情往往不是唯一的因素。完全脱离双方社会关系、仅仅建立在双方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候是很脆弱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道:“婚姻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因此总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上世纪八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婚姻经济学的概念,他把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婚姻的分析,写成《家庭论》一书。他认为婚姻的本质是以爱为基础的经济行为,有六大重要特征。其前两个特点是:1.婚姻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最基本的,要有契约精神。我认同,我承诺,我交付,我兑现,以及我获得;2. 婚姻的本质是以“爱”为基础的经济行为,对双方的家庭资源进行资产配置和整合,以期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古往今来,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男女婚姻,凡是遵循贝克尔所言的那几条,婚姻比较稳定。中国古人对婚姻重要的观点是“门当户对”,也隐含着贝克尔所论及的婚姻中的经济理性。

今天萧山等地区男性上女方家生活的婚姻模式越来越普遍,但一个“赘”字或者“倒插门”的说法,如前文所述,依然隐含着男女社会地位并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多数人仍然默认家庭中男为主女为辅,男的应该比女的更强势,社会地位更高,挣钱更多,这种“男高女低”的婚姻才是合适的搭配。

这两天成都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985大学出了一件新闻,在豆瓣、新浪微博等平台上刷屏了,这件事可以和萧山赘婿现象来对照分析,亦可看出二者所映照出相似的社会心理。

该校一位大一男生在校内捡到了一个Ipad,他看到Ipad上用的App几乎没有国内常用的,全是英语软件,初步判断这是位留学生丢的,于是手写了一份中英双语的招领启事,留有自己的电话和QQ,拍了照发到学校BBS的失物招领群里。没想到他捅了马蜂窝,他的QQ被私信骚扰,在校园的BBS里,不少人用特别污秽和歧视性强的语言对其攻击,说其是“崇洋媚外”“拜尼爹”。其中几位“积极分子”认定这是位女生,其荒唐的逻辑归纳是,行文文雅而有礼貌,外语很好,而女生更愿意和留学生交往。所以这个崇洋媚外的学生是女的。

那位男生最后显身说出自己的身份,并写了长长一段情理交融的文字。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后,他说:“对于ID是‘铜锣烧加钱哥’的用户,我可以看出你在这件事情上带了很多节奏,从头到尾是你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对我的人身攻击。我不知道你对留学生的仇恨从何而来。但是我想请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区分人的不是肤色、性别、种族,而是品质和人格!”

有网友就此事的结果进一步追问,如果捡到Ipad的真是位女生,她就不能用双语写招领启事了?受到这样的网暴岂不是伤害更大?有学生从该校的BBS找出那位带头网暴的“铜锣烧加钱哥”以前的两条发言:“这么大了一点技术都没学起来,女朋友找不到,钱一点没赚。以后找工作靠父母,买房子靠父母,娶老婆靠父母,啥都靠父母。就河畔(注:该校校内BBS的名称)水帖有点成就感。”“我对我家唯一的贡献就是读了个本硕985,以后有大城市的房票。”

这位带头网暴的同学被许多人称为“厌女症”深度患者。他对拾金不昧的那位同学的攻击原因,就在于他通过分析认定这是一位向留学生献媚的女生。他的网暴得到不少人附和、追随,可见这种“厌女”或“恨女”情绪并非个别人拥有,而是有着相当的社会基础。

分析这位同学的“厌女症”心理成因,应当是危机感加挫败感造就的。他虽然是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在读生,但自觉人生不成功,没有女友,对毕业后找工作没有信心。外国男留学生和本国女生相恋的诸多信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潜意识认为留学生找中国高校的女生就是动了自己蛋糕,所以对中国女生和留学生之间的恋爱和婚姻,必须站在维护民族气节的道德高度去污名化——其实这类人所想维护的只是个人私利。

985高校的男生痛恨女生喜欢或嫁给留学生,和山村的光棍痛恨村里的女子进城打工嫁给外地人,其逻辑基础是一样的。他们不把女性看作独立的、自由的主体,而是将其物化,把女性视为男性社会的附属品,某个共同体中的女性属于该共同体的男性。在人类社会确实长期存在这样的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民谚说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男女不平等、女性社会低下的文化基础和制度原因。

女性受教育权利的落实和市场经济繁荣是女性获得解放、自主自立的根本之道。当女性接受了教育,能够自主地迁徙到城市中就业,她的生活方式可以多样化(如选择不婚),她的择偶范围更为广泛。当男女婚配的地理范围无限扩大时,男性特别是弱势男性确实容易遭受挫败,改革开放以后一些贫困山村的光棍数量增加,原因就在此。当然,这也是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只能通过其他的途径,不能以牺牲女性的权益来解决,没有任何一个女性有义务为解决某个光棍的婚姻问题而牺牲自己。所以,男权越霸道的社会,对女性的制度性、文化性禁锢就越多也很残酷。这种禁锢的方式不外乎剥夺女性受教育权和迁徙的自由,让她们不得不依附男性,中国古代女子缠足,便是这种禁锢的标志性习俗。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老师,用办学的方式帮助数千贫困山区的女孩走出大山,改变生存环境。可是这样的善行在网上竟然受到一些人的攻击,有人说张老师这样做是伤害当地男性的权益,使他们更难找到老婆。这类论调再往前推进,是不是把当地女子重新裹足?让她们离开男性就无法出远门,大概是对当地男性的权利最有效的维护。这相当于说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伤害了奴隶主的权利。

任何人维护自己的权利之前提是不伤害别人的权利,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明白的常识。如果罔顾这样的常识,哪怕他学历再高,也可能患“厌女症”,把自己的失败归咎给别人,从而对并不伤害自己的人产生恨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