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都是同行衬托得好?熊市中银行理财表现淡定,逐渐摸准市场定位
在资管新规时代,银行理财慢慢在资管市场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经历了几次市场大幅波动之后,我现在感觉银行理财的定位,特别是与公募基金的这种分层越来越明确了。”3月18日,一位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有着同样感受的从业者不在少数。多位银行理财子公司、银行资管人士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上海地区一位银行资管人士说,去年二季度的债、今年一季度的股,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是最能体现机构投资理念和风控风格的时候,也是对投资者最好的教育窗口。
投资理财领域近期最大的热点话题就是公募基金的回撤和亏损。春节一过,股市就经历了近一个月的下跌调整,备受个人投资者青睐的基金产品也遭遇了大面积、大幅度的净值回撤,短短数月从涨上热搜到跌上热搜。去年以来,公募基金就霸占了理财市场话题之王的宝座。
另一方面,仍在摸索改革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则颇为淡定。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轮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对银行理财影响较小,产品表现稳定,在基金大幅回撤的衬托之下表现出一定优势。
绝对收益策略助力银行理财淡定应对熊市
统计数据显示,从春节后首个交易日截至目前,普通股票型基金仅16只上涨,其余全部下跌,平均跌幅达13.63%;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跌幅达12.8%,仅47只上涨。
投资平台上,基民吐槽声一片。
虽然没有全面的数据支撑,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同时段绝大部分银行理财表现颇为稳定,并且不乏净值增长的出色产品。
比如,工银理财官网显示的如意人生颐和270天和颐和365天固收类开放式产品,截至最新数据年化收益分别达4.08%和4.2%,产品最大回撤分别为0.26%和0.44%。
再比如,民生银行慧赢添利半年定开固收7号、慧赢添利一年定开固收7号,以及贵竹固收增强两年4号,这四款产品的最新期间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6.56%、4.63%、5.8473%,均远超业绩基准。
究其原因,一是在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的占比本来就比较小。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单款理财产品权益占比均在20%以下,因此净值回撤不大。
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大约在这个水平。
除了配置比例上较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资管或理财子公司自身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上的特点。银行理财大多秉持绝对收益的理念,对风险的容忍度较低。
“春节前在考虑持股过节还是持币过节的问题上,考虑到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我们本着‘宁可踩空、不可踩错’的理念,大幅度砍掉了产品中的权益仓位,所以年后产品表现很不错,公募基金大部分还是持股过年的。”北京地区一位理财子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记者询问了多家机构,这一操作在银行资管行业较为普遍。
长三角地区一家银行资管人士对记者说,该行年初时的策略是配置长久期的利率债,也未持有权益仓位,在较早时就减持了指数基金,获取25%的回报,“风控上止损很严格,所以权益仓位也很轻。”
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定位愈加清晰
上述北京地区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介绍,按照风险、收益、波动的不同,整个资管市场的体系可以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尖是知名的私募或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高波动,银行理财则位于塔座,特点是大客群、大资金、低波动。“银行理财产品体系中也会有部分中高风险等级产品,但总体上是这样的特点。”
回顾银行理财转型以来经历的变化,可粗略勾勒出其特点。去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大幅波动,理财产品都遭遇了回撤,大量刚刚完成净值化改造的新产品经历了净值跌破1的窘境,一时间成为市场焦点,而彼时债券基金的表现则让投资者相对淡定。随后,股票市场风生水起,权益基金成为市场的香饽饽,爆款基金层出不穷,银行理财产品也在研究讨论如何分享权益市场上涨的红利。当前,当股票市场开始调整,基金大幅亏损,银行理财则“暗自庆幸”。
银行理财和基金的差异表现,不仅体现在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上,当前阶段的管理方式亦有所区别。
一位银行资管人士对记者透露,比如去年债券市场大跌时,很多银行理财产品或多或少通过减免管理费等形式补贴投资者,而基金本身赚的就是管理费。
虽然去年银行理财也都在纷纷探讨加大权益市场的配置,但事实上动作并不明显。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结构中,权益资产的占比反而有所下降,债券资产占比保持上升。银行理财年报显示,2020年银行理财投向债券、非标和权益资产的余额分别为18.53万亿、3.15万亿和1.37万亿,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64.26%、10.89%和4.75%。
对于权益资产占比的下降,上述北京银行理财人士解释称,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此前银行理财以资金池的形式进行投资配置,相对自由,改革后新产品独立运作管理,要求大为提高,不敢轻易配置权益;二是其他类型的产品中,搭配权益资产由于受期限错配等因素的影响,配置难度也有加大。不过权益市场对银行理财的重要性正在显著上升,随着产品模式的成熟,投资者教育的深入,尤其是产品期限的拉长,银行理财必定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权益市场当中去。
(作者:方海平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