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腾讯教育联手越疆构建新课程体系 助力深圳南山区构建“AI+教育”生态系统
3月18日上午,在深圳华侨城中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选会”:包括腾讯、越疆、大疆、优必选、商汤科技、强脑科技等在内的6家高科技企业亮出了“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方案”,南山区98所中小学的校长参会考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方案——为推进中小学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南山区教育局创新人工智能落地推进方式,推出“双选”试点模式,联动辖区学校和企业,举办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交流会,进行优质企业和学校试点双推进。
敲黑板: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南山区中小学“必修课”
为贯彻落地国家对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部署和要求,南山区制定了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意见,计划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特色发展”的思路,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南山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将南山区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
“南山区人工智能教学安排在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必修课之中。”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创新部石义琦部长解读了《南山区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意见》。根据规划,到2023年底,南山区计划培养一支人工智能教师队伍,构建一套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指导每所学校都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研究,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人工智能教育,每位教师都能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教学;持续推进南山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南山教育信息化新特色。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人工智能学习共同体
据悉,为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南山区将组织一批人工智能开展比较好的学校,申报区人工智能特色学校,开展系统的人工智能课程学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相关竞赛,促进人工智能在学校管理及教学的应用,形成鲜明的人工智能教学及应用特色;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特色学校为中心校,牵头成立若干个人工智能学习共同体,其他学校分别加入人工智能学习共同体,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开展活动,共同提高。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余耀贤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推动南山教育与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企业的协同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
南山区企服中心副主任刘煜旻表示,南山区委区愿意做好企业和教育的沟通桥梁。鼓励高新企业与区域、学校协同合作,联合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联合举办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赛事;鼓励高新企业成为中小学生“校外人工智能实践基地”。
石义琦部长坦言,当前国内的人工智能跟教育的融合都在摸索阶段,完善的教材与师资较为欠缺。基于此,南山区想普及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便提出通过试点双选的方式来促进,一方面给学校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学校和各个公司带来促进作用,进一步互相完善,并打造实验基地。
AI课程怎么上?理论+实践,鼓励灵活教学
那么,南山区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到底怎么学呢?
据悉,南山区的人工智能教育将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教学,强调与原教材内容尽可能地融合。另外,会根据不同学段特征,确定不同层次课程目标,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小学阶段要让学生能够感知、体验、分辨人工智能,逐步培养计算思维;初中阶段则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人工智能实现的知识体系,培养高级计算思维;高中阶段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实现专题性人工智能技术,了解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前沿。
在师资培养方面,鼓励创新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老师加入;也将引进校外专业人员和聘请兼职教师,逐步建立一支跨学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教师团队。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鼓励老师们能够突破教材局限,灵活备授课,并充分利用网络和企业提供的资源,让学生能够得到具体、深入的体验。而且,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也将适度加入到考试中。
“软件+硬件”双驱动 企业积极参与助力南山AI教育
在本次双选会上,6家参会企业均在现场布置课程解决方案的实物展台,且相关负责人跟进,向来参观的学校代表详细讲解方案,进行实物操作演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模式,让学校可以清晰地理解每个课程体系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课程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腾讯教育与越疆科技选择联手,将腾讯在AI技术方面的沉淀与越疆在智能硬件方面的优势相融合,打磨出集软硬件于一体的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方案。
据悉,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包括腾讯智启学堂、腾讯扣叮编程平台、腾讯智启AI实验平台、腾讯智启云控等部分。同时还涵盖了师训、社区活动、竞赛、教材课程等,从内容到平台全链路打通;而越疆科技则一直致力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教育大平台建设,服务涵盖人工智能综合实践基地、人工智能实验室、教学资源研发、师资培训、机器人竞赛服务、社团运营、产学研合作等领域。
不难发现,这场“双选会”已然展现了南山区“AI+教育”生态的雏型。相信在未来,企业强强联手的形式在教育中会更加普及,且基础教育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协同合作也会越来越紧密,不断扩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