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墨子沙龙
科学家发现,绿硫细菌会主动利用量子效应
来调节光合作用进程。
太阳是地球上万千生命的生长源泉,
通过光合作用,太阳光被转化成化学能。
作为生物界规模最大的有机物合成过程,
光合作用可以说是对生命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除了我们常见的绿色植物之外,
还有一些光合细菌,例如,
绿硫细菌(Chlorobium tepidum)!
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
绿硫细菌能利用量子力学效应
来调节光合作用的进程。
“我们第一次看到生物主动利用量子效应。”
论文作者Greg Engel如此说。
绿硫细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光合细菌之一,
早在遥远的三十多亿年前,它就诞生了。
早期的地球极端缺氧,
绿硫细菌是一类厌氧型光合细菌。
MarkTaylor/Shutterstock
研究人员研究了有氧和无氧环境下
绿硫细菌的光合作用表现:
在光合蛋白中,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又是什么控制了能量转移途径的选择?
电子振动耦合(vibronic coupling)
这一量子效应,是问题的关键!
它引导能量向哪里转移。
“vibronic”一词源于
vibrational(振动的)和electronic(电子的),
指的是这样一种概念:
在分子中,电子运动和核振动相互牵连——
两者深深的交织在一起,浑然不分。
在绿硫细菌体内,
一种叫做FMO的复合物,用于捕获光能;
而菌绿素,就像植物叶绿素一样,
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
在无氧状态下,
FMO的两个电子态的能级之差
和菌绿素分子的振动能量一致。
于是,通过电子振动耦合,
开启了一条能量转移的“高速公路”,
能量畅行无阻地直通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心”,
那里充满了菌绿素分子。
当环境中富含氧时,
情况就变得很不一样了。
FMO复合物中的一对半胱氨酸残基
和环境中的氧发生反应,各自失去一个质子。
这打破了电子态能级和分子振动能的和谐。
电子振动耦合被破坏,
能量传输的“高速公路”也就被中断了,
能量转而走通往各处的其他道路,
在那里,能量被不断损耗。
这一机制是生物进化的选择,
绿硫细菌虽然损失了能量,
但却免受了氧化性损伤,得以“保全小命”。
通过调控量子效应来实现生存选择,
这给生物学研究带来启示。
对分子中的量子力学耦合进行动态调节,
这一简单机制如果存在于更多生物演化中,
那么,可能有一套
我们还不知道、全新的自然选择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