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3岁女孩偷家里70万约画,未成年人消费行为该如何规范
近日
“13岁女孩花70万约稿”事件曝光后
迅速冲上热搜
引发大批圈内圈外的网友围观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一名13岁女孩花70万元家长发现后要求画师退款↓↓↓
据介绍,这位13岁女孩名叫“芙芙”,花70万找多名画手约画稿,其中最贵一次约稿就花了7万元。她的母亲在发现此事后,查询了转账记录,立即与包括@白琴 在内的八位画手取得了联系,表示自己的女儿是“未成年人”,要求画手进行退款。
7日凌晨,画手@白琴 在微博个人账号上公开回应了此事,她梳理公布了她所知道的事发全部过程,并表示自己已经退款,说明“直到芙芙的妈妈来找自己,才知道芙芙是未成年人”。
当天中午,@白琴 再次发微博表示,芙芙自称成年人,多次自带价格前来找她约稿,“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没有人以这么高价格约我,没有严格去和对方签署对应合同就接下了这个稿件,对此我感到十分抱歉”。有网友认为熊孩子胆子大
家长惨
而画手又不知情
最终造成纠纷
其实,近年来
因未成年人的不当消费
而发生纠纷的事件不在少数
“盲盒”消费
2021年年初,浙江台州市有家长反映其孩子系某中学初二学生,最近一两个月在就读中学旁的文具店分3次购买盲盒,共计2200元。因其孩子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家长认为商店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要求全额退款。网游氪金
近日,广西平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一起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投诉:投诉人周女士称,她12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一款网络手游,2020年11月至12月间,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向平果某公司购买了9个高段位某游戏账号,先后支付12余万元。周女士事后联系游戏公司要求退款遭到拒绝。直播打赏
近期有媒体报道,黑龙江依安县的赵先生发现,自己账户内九个月内向一直播平台充值了九万余元,一查才发现竟是自己12岁的侄女获知自己支付密码后,在直播间内悄悄打赏主播93271元。其实,近年来未成年的消费问题不仅仅是因“熊孩子”
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而导致盲目大额消费
还有由于未成年人
判断是非、抵制诱惑能力不强
被不法分子欺骗
而造成经济损失
01
充值返利
福建晋江的黄同学,上网课间隙在某群里看到“10倍返利”的广告,便扫码支付,岂料随后又被告知充值满一定金额才可返现,黄同学用父亲的手机扫码支付10次,共被骗16.45万元。
02
游戏皮肤
在校初中生小张,今年15岁。小张在某网络平台看“吃鸡”游戏视频时,有个陌生人加她为好友。之后,对方问小张要不要买“吃鸡”游戏皮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小张把价格从300元还到了150元,然后就通过支付宝转了150元给对方。转完之后,对方就把小张拉成黑名单了,小张这才发觉不对,当晚在家长陪同下到派出所报案。
03
粉丝见面
网课期间,初一学生小王在QQ上看到一则广告,称交400元就可以参加某明星的粉丝会,参与到活动中既可以享受与该明星现场见面的福利,交的会员费还可以双倍返还。小王随即与对方取得联系,通过微信转给对方400元。之后,对方却称小王转的钱没有备注,需要备注才能参加活动。小王按照对方要求备注后再转了400元,这时对方称小王已经错过了活动时间,要再交500元才可以参与活动,收到钱后会把之前的钱一并返还。小王只能硬着头皮再转了500元。第二天,小王联系对方询问活动进度时发现,对方已经将他拉黑。
充值返利 兼职刷单
游戏代练 粉丝见面
微信换零钱
……
遇到这类相关信息
一定要加强警惕
谨防未成年人消费诈骗!
如果“熊孩子”已经消费造成了损失
监护人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
积极运用法律武器
通过12345投诉
或到当地消保委进行维权
法律链接
《民法典》规定:
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具体的消费维权的方式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未成年人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
网络安全意识较薄弱
很容易上当受骗
或盲目地超额消费
那么
我们该如何规范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
家长加强教育监督
家长一定要加强与未成年人的沟通,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一旦发现事件苗头,不要一味的采取暴力谩骂的方式,要及时加以制止,并多与孩子交流,找到孩子盲目消费的根源。
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关系切身财产权利,监护人应妥善保管,不应随意告知未成年人支付密码或相关信息。若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造成损失的,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商家正确引导消费
当未成年人独自购买手机等贵重物品时,经营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消费,特别是当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前来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应审视购买人的消费行为是否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消费纠纷。
网络平台完善消费机制
各大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平台要完善消费机制,强化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和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利用实名认证、电话短信验证等形式,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进行约束管理。
原标题:《触目惊心!13岁女孩偷家里70万约画,注意未成年人不当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