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天智航上市首年业绩大跌背后,国产手术机器人艰难“进化”中

时间:2021-05-07 14:45:56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天智航上市首年业绩大跌背后,国产手术机器人艰难“进化”中

图片来源:图虫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郑洁

编辑 | 谢欣

5月6日晚间,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回复了上交所的问询函,回复中披露,其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均价存在可能下降的风险。

据天智航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0.8%;实现归母净亏损超过5400万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3000万元人民币的亏损幅度扩大,这其中一部分原因被天智航归结为受新冠疫情影响。

上交所的的问询函则聚焦于天智航的核心竞争力是否滑坡,近3年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销售数量、均价、毛利率,以及未来会不会继续降价。事实上,天智航手术机器人亏损幅度扩大,销售业绩也在下滑,甚至被业界质疑存在退市隐忧。

天智航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业绩显示,2021年新冠疫情对国内影响已经较小,但其一季度虽然营收约2252万元,同比增长4.14%,但依然净亏损了约2446万元。

政策红利的结束也对天智航产生了很大影响,2017年11月国家工信部与卫健委发布《关于同意北京积水潭医院等21 家牵头医院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通知》,通知中支持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医疗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示中心,而在应用中心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天智航是唯一入选的生产企业,产品终端中标价格大部分在1000万以上。该政策于2019年底到期。

2020年7月7日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时,开盘价为70元,后续最高冲到141元,而截至发稿前,天智航的股价仅为每股30.46元。

从资本热捧到股价腰斩破发,还不到一年时间,天智航遇到的尴尬现状,也是目前国产机器人行业困局的一个折射。

虽然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到2021年将会达到207亿美元,而根据普华永道预测,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21年将会达到64.4亿美元。但从天智航回复上交所的问询函来看,其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数量呈下降趋势: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销售数量分别为20台、41台及30台,同期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毛利率分别为89.97%、88.36%和83.43%。

天智航在2020年年报中坦言,公司销往终端医院的设备数量减少,而根据其此前招股书,在招股书签署日,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累计仅在72家医疗机构形成销售,仅在广东江门市纳入医保范围。

开机价格高、临床流程复杂等也是国内手术机器人的掣肘因素。此前腾讯报道称,全球著名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的“开机费”是3万—6万元,国产机器人最少也要近万元。而医患双方对机器人辅助手术认知目前也不足,提高手术机器人的可及性任重道远。

目前,主营业务同为医疗机器人的微创医疗机器人也在筹备科创板上市,2020年12月31日,微创医疗机器人与中金公司签订了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

相比天智航专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医疗机器人目前更倾斜于腔镜产品,其旗下三款产品分别为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镜、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Skywalker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均已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

山东威高旗下也有手术机器人业务,“妙手”手术机器人是腹腔镜手术系统,最初对标的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目前已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青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两医院完成168例手术机器人临床实验。

业内人士依然看好这个产业,除了天智航旗下的“天玑”骨科机器人拿下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外,柏惠维康旗下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先后拿到了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在研发上,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医疗器械机器人注册证、产权专利等也存在问题,国产核心部件仍然无法做到自主可控,系统集成层面的各个部件缺乏原创性。

不过,在市场推广层面,国产机器人企业现在也各显神通想办法。以天智航为例,基于不同机型的产品,天智航制定了差异化价格策略,比如瞄准区县医院和民营医院,计划推出减配机型。

总体而言,无论是研发、临床还是市场,中国的手术机器人,还在艰难进化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