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蓝光发展被迫“卖卖卖”背后
4月底,蓝光发展卖身传闻四起,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老房企,似乎已经很难撑到而立之年。
这也不奇怪,谁让公司在过去几年,太激进了呢。
2015年开启的房地产小牛市,让敢于激进举债拿地的房企,销售额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蓝光发展便是最好的例子,乘着牛市之东风,公司一举从地方房企蜕变为全国性房企。
“蜕变”,体现在销售额数据层面。2015年蓝光发展销售额不过183.7亿元;2019年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至1015.4亿元,成长速度可谓惊人。
体验到举债的魅力后,进入2020年公司疯狂扩张战略还在持续。但“黑天鹅”,却意外来临。三道红线悄然而至,房企融资被严格限制,蓝光发展可谓是“大象难转身”。
如果说,2020年7月公司以9亿元卖掉旗下医药业务还不能看出太大问题;那么2021年2月,公司以48.5亿元卖掉最核心的物业服务公司,已经说明一切。
虽然面对媒体铺天盖地而来的质疑,蓝光发展却辟谣道:“没有的事,我只是卖了一些项目”。
但结合公司当下的处境来看,到底是价格没谈拢,还是公司真的不想卖,似乎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问题。
4月27日,公司还专门召开了一场关于回款、偿债的电话会议,表示将通过经营回款安排、支出方面的节奏把握,年内确保到期公开债务的兑付,并称将争取在2021年实现三道红线全达标。
不过,就在上周,蓝光发展先后遭遇穆迪、标普两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列入负面展望。
实际上,资金紧张,不是蓝光发展一家房企遇到的难题。在整个融资环境收紧之后,中小房企暴雷潮来临是必然事件。
蓝光发展“卖卖卖”背后,是否预示着,中小房企暴雷潮已经开始上演?
/ 01 /“卖身不卖身”,处境说了算
“卖身”是否为谣言,结合公司当下处境来看,得出答案已经不难。
297亿,这是蓝光发展(SH:600466)2020年末账上货币资金总和,也是唯一短期内能够动用的资金。如果仅有这点资金,显然不足以应付公司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
那么,公司的债务又有多少呢?答案是1328亿元(剔除合同负债),这其中高达877亿元为流动负债,包括61.17亿元短期负债、235亿其他应付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性负债216.5亿元……
过去一年,蓝光发展能够“稳健”发展,某种程度上靠举债。可以看到,2020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61.27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47.89亿元,而筹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流净额为155亿元,其中主要是借款。
在过去,不断举债是房企活下去的策略之一。但在三道红线的限制之下,依赖这一策略的房企,需要想更多办法度日。蓝光发展便选择了“卖卖卖”。
早在2020年7月,作为蓝光核心业务之一的迪康药业,便被公司以9亿元交易对价出售给汉商集团。
但9亿元,对这家潜在有息负债超过千亿的房企来讲,简直是杯水车薪。这不,2021年2月,蓝光又将旗下物业公司蓝光嘉宝,以48.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碧桂园服务。
这堪称“风向标”。从产品属性来看,出售物业资产,蓝光发展有点身不由己。因为,长远看物业价值,远高于房地产开发业务。
一方面,服务业务赚头“更足”。根据蓝光2020年年报,物业服务毛利率40.16%,营收同比增长26.94%;开发业务销售毛利率21.06%,营收同比增长9.22%。物业板块盈利能力和收入增速,都远高于开发业务。
另一方面,物业服务可以永续经营。不同于开发业务,服务业务每年都能持续创收,可谓是各大房企的心头肉。也正因此,当前整个房地产行业,都热衷于将物业资产分拆上市,以期待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做强,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情况下,蓝光发展却选择卖出物业公司,可见公司当下的处境有多难。
/ 02 /何以至此?疯狂扩张的锅
蓝光发展究竟是如何沦落至此呢?
说起来,不怪别人,只怪自己。故事,要从2015年蓝光发展上市说起。
当时,公司还只是一家深耕于四川、默默无闻的地方性房企,全年销售收入不过183.7亿元,与动辄上千亿的巨头相差甚远。
但上市之后,凭借上市公司这一身份背书,公司融资渠道大大拓宽,负债额激增。
具体来看,公司有息负债从2015年末的171.6亿元,增长至2019年末的609亿元;虽然净负债率则从2015年末的102.6%,下降至2019年末的79.2%,但这只是“财技”罢了。
净负债率降低的秘密,藏在永续债和少数股东权益里面。2015年至2019年,蓝光发展永续债从0,增长至39.7亿元;少数股东权益从24.6亿元,增长至199.1亿元。
永续债是房企未来需要偿还的负债,但按照会计准则,却是计入净资产,持续增长的永续债掩盖了公司真实负债,增加了净资产,拉低了负债率。
而少数股东权益,则是“明股实债的温床“。例如,投资方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入股,但以回购、分红、对赌等形式获得固定收益,与融资方也会提前约定资本金,届时实现刚性退出。
如果考虑这两项影响,蓝光发展2019年真实净负债率,远不止79.2%。所以,过去两年,蓝光发展并没有变得保守。
疯狂举债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加大购买土地力度,公司成功从一家地方性房企,快速成长为一家全国性房企。
地位的提升,直接体现在销售额上。蓝光销售额从2015年底的183.7亿元,猛增至2019年底的1015.4亿元,四年增长超过五倍。
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只是从2015年的8.7万亿,增长至2019年的16万亿,四年增速不到一倍。仅从过去几年来看,蓝光发展绝对是房企中最亮眼的一匹黑马。
但显然,依靠债务滚动发展的模式,并非绝对安全。销售额暴增的同时,几乎也会让经营风险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眼下,蓝光发展的处境,已经说明一切。
/ 03 /蓝光发展只是开始,下一个谁会暴雷?
三道红线给房企融资上了“紧箍咒”之后,整个行业不可避免进入洗牌阶段。现金流难以为继,不会是蓝光发展一家公司面临的问题。只不过,蓝光发展率先“暴雷”罢了。
这不仅在于公司扩张策略更为激进,更在于管理层面更为粗放。同样是卖房子,蓝光发展的盈利能力,与头部房企差了一个档次。
体现在数据上,从2016年至2020年,蓝光发展净利润率分别为4.2%、5.1%、8.1%、10.6%和8.6%。
在房地产量价齐升的大牛市中,却仅赚取平均8%的净利润率,这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作为对比,融创过往五年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15%,盈利能力是蓝光的一倍,更别提中海、龙湖等盈利能力更出色的房企了。
净利润率过低,主要是公司三项费用太高。实际上,公司毛利率在行业并不算太低。
2020年,蓝光发展毛利率为22.6%、碧桂园为21.8%、融创为20%,蓝光的毛利率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净利润率却只有8.6%,碧桂园为11.7%、融创中国为17.2%。
究其原因,是因为蓝光发展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过高,导致其毛利率看起来还不错,但却没有多少利润。
这背后,体现的是公司管理效率以及资金利用效率能力偏低。这也导致公司对举债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房企,积累了更高的风险。
而卖房子虽然有利润,但其利润只是记在帐上的一个科目,并未完全转化为现金流,导致公司账上的钱,出去的多、回来的少。
所以,一旦被三道红线限制之后,蓝光发展的负债能力被限制,不能“借新还旧”,资金压力必然不小。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没有现金流会死,房地产企业更是如此。蓝光发展再次向大家展现了,房企经营的核心是现金流,其次才是净利润。
一旦现金流枯竭,哪怕净利润数据表现再好,最后都于事无补。但在过去几年,在房地产大牛市的背景下,忽略这一点的房企不少。
蓝光发展之后,下一个需要“卖卖卖”的房企,又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