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一个人的电表博物馆

时间:2021-05-18 12:45:33 | 来源:央视

原标题:一个人的电表博物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江苏泰州的一家普通民房里,“藏”着一个约七八平米的小隔间,里面密密麻麻满是主人收藏的“宝贝”。从方形的“砖块”到圆润的“大脑袋”,从玻璃外壳到金属机身,从类似水表的“齿轮”计数器到液晶显示,来自不同年代各种型号的电表,挂满了家中的三面墙。这方寸天地,俨然成了主人“一个人的博物馆”。

△李如兵在他的“电表博物馆”里展示自己的藏品△李如兵在他的“电表博物馆”里展示自己的藏品

这间小型电表博物馆的主人是国网泰州市姜堰区供电公司的李如兵。从1985年从事电表修校工作开始,他收集电表至今已有30多年,不仅对各类电表如数家珍,更对每只电表的零部件特点烂熟于心。熟悉他的人还知道,李如兵有一手绝活儿——蒙上眼睛,光靠手感,即可在30秒内辨别电表的年代、型号,这是他与电表相处多年的心得秘籍。

因校表结缘,开启抢救性保护

李如兵之所以与电表结缘,还要从他的岗位说起。作为一名电力校表员,在日常工作中,李如兵经常会发现一些将被淘汰不能继续使用的电表,这些表的来历五花八门,有的还十分罕见。

△李如兵正在拆解老式电表,并对其进行保养、擦拭△李如兵正在拆解老式电表,并对其进行保养、擦拭

“旧电表‘退役’后一般会被送到废品站,一锤子下去,一段历史就没了,怪可惜的。”出于喜爱,李如兵将一些本该销毁处理的电表留了下来。自此,他便开启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电表收藏之旅。

凭借着自己的职业优势,李如兵“近水楼台先得月”,“抢救”了不少电表。起初,由于工作经常变动,李如兵将收集到的一麻袋电表交由父亲代保管。2001年的冬天,一个收废品的人上门收货,不清楚具体情况的父亲把李如兵的电表当废品给卖了。李如兵听说后,连夜冒着大雨从城区赶回,花双倍的钱将电表赎买回来。从此,他便将收集的电表集中“藏”在家里的小隔间,人走锁留。

△李如兵家中墙上挂满了形状各异的老式电表

平日里一得空,李如兵总爱去各地的废品收购站走走转转,或在拍卖网站上蹲守竞拍。有时为了买到心仪的电表,不惜花上几十倍的价钱。

2016年,李如兵在海南出差时,像往常一样前往废品收购站“淘宝”,老板正在拆电表,李如兵看着这块电表有些眼熟,凑过去瞧了瞧,发现正是自己在拍卖网站上错过的哈尔滨阿城仪表厂1956年生产的ИO型单相电度表。

△李如兵拿着自己从海南的废品收购站上,“抢救”回来的电表

他立即跨步上前,大声喊道:“慢,请等等!老板,我给您100元,您把这块表交给我吧!”正常情况下,电表拆开零件后大概只能卖5元左右,但店主看李如兵激动的表情,琢磨着这电表肯定很值钱,立马坐地起价,要价500元。虽然明知自己是被“宰”了,然而李如兵担心再难遇见这么好的机会,还是掏出钱包,换回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电表。

“在不懂行的人手里,这些电表就是破铜烂铁,被拆得支零破碎当废品卖掉,我收藏这些老电表也算是一种抢救性保护吧,现在不‘抢救’,以后再想收集就更难了。”李如兵说道。

因专业相知,开展脉络化收藏

李如兵有一个收藏电表的好友圈,圈里有着来自天南地北的电表收藏爱好者。从收藏了几千只电表的上海“发烧友”,到开着面馆的小老板,李如兵通过电表,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中大部分人并不从事电力行业,也不懂电表知识,却对电表收藏抱有极大的热情,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谈起电表收藏,李如兵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相较于他们,我们具备专业的电表知识,更应该将电表发展的脉络系统记录、收藏好。”

△李如兵在讲述自己的电表收藏史△李如兵在讲述自己的电表收藏史

1999年12月30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发文更加坚定了李如兵想要系统、全面收藏电表的决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里,有一批国内生产的机械电表。“从DD1型到DD28型,这些电表见证了我国电表的制造历程,也给我指明了收藏的方向。”随后的一个月里,李如兵拜戚托友,逛遍了镇上的废品收购站。最终,12种国内最早生产的机械电表被他全数收藏。

△电表博物馆的一面墙上,挂满了李如兵收藏的全系列国产机械电表

在泰州姜堰沈高用电站校表室的工作过程中,李如兵还意外发现了一块玻璃外壳的I-4G型电表。这块表制于康德8年,是当时的日本政府建立伪满洲国期间,由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制造。这也是日本干涉中国内政的历史证据。“100伏的电表,与我国电压等级不符合,如何使用呢?”对此,李如兵产生了疑惑。

经询问,李如兵发现这块电表的电压等级被改装成了220伏,尽管能够使用,但计量误差很大。造成这样的原因是那时的中国电表还未统一标准,大量国外电表充斥市场,行业管理杂乱无章。直至1960年,《交流电度表推荐标准》出版,中国电表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进入规范化管理。

△李如兵手指的电表就是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制造的I-4G型电表,上方清晰标注着被人改造过后的200伏电压等级

得到这块改装后的国外电表后,李如兵开始有意识地寻找1960年以前中国电表的发展脉络。早期中国的电表大多引进或者仿制国外的电表,李如兵的藏品基本涵盖了老式单相交流电磁感应式电能表的所有系列,他也收藏了十多个国家、60多个品牌的早期电表。

△李如兵收藏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块电表:1905年产的英国弗伦蒂电表(重达9斤)

如今,在李如兵的小型电表博物馆里,从1905年我国最早使用的英国弗伦蒂电表,到新中国生产的定型型号机械式电表,再至如今的智能电表,200余种电表“成系统”“不断代”地挂满了三面墙。

因情怀相伴,见证历史性变迁

在李如兵的眼里,挂在墙壁上的每一块电表,不仅见证了电表技术的变迁,更见证了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变迁。

“大家对机械电表向电子电表变迁的直观感受,是电表从依靠齿轮运转的笨重金属黑盒子,过渡到依靠电子信号运转的液晶精确计量装置。”李如兵手里拿着重达9斤的英国电表,感叹电表技术的变迁,“最开始设计的表,电流大都是1安培的,连现在的一个电风扇都带不起来,那个时候我国的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而现在的智能电表都是几十安培了。”

看着满墙饱含时代印记的电能表,锈迹斑斑的金属外壳,停止转动的齿轮和表盘……想到自己以前的工作早已被计算机和智能仪表所取代,李如兵的脸上浮现出笑容,他为这个时代而自豪:收藏的电表技术会改变,但中国电力向前发展的势头不会变。李如兵的电表收藏将会继续下去,和中国电力的发展一起走下去。

△时至今日,李如兵墙上还挂着自己工作时拆解的电表,留作纪念

从机械到智能、从进口到国产,从抄表员到智能抄表和远程监控、从人工校验到自动化检定,中国电能表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亦是中国电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缩影。

“我想通过我的收藏,让更多人关注电表的发展,消除一部分人对电表的误解。”在李如兵看来,他自己建立起来“一个人的电表博物馆”,就是想让这个小众的收藏行当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让老百姓在享受如今指尖缴费、实时查询便利的同时,感受电能表计量得越来越精确与公平背后的技术变迁与科技发展。

△李如兵的“电表博物馆”

除此之外,李如兵还想和现在从事电表研究制造工作的人多多交流。尽管现在已经不在从事表计工作的岗位上,他还是想把自己收藏的这段“电表的历史”,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如今的电力工作者,希望他们继续书写中国电力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 王源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