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往后余生,为了袁爷爷,也要好好吃饭
原创 饱弟 福桃九分饱
公元2021年5月22日,北京时间13点07分,传说中永无饥饿的彼岸,迎来了一位操着湖南口音的老人。
他刚刚结束向人间播撒幸福的天职,度过了“自由散漫”的九十一年,现在,他要好好休息了。
再无饥馁的中国,会永远铭记“袁隆平”三个字,同时,也不会忘掉他爱吃、爱笑的一生。
大家会记得,他爱吃最辣的川菜;总也离不开水果,最爱吃猕猴桃,也会抱着大椰子开心地吸椰汁;

现在,我们要让眼泪与时光倒流,回到人间仍有他相伴的每一个年头——
那是他与吃有缘的每一个畅怀时刻,是他永远无悔的快意人生。


他立志学农的原因,也特别呆萌:1936年某天,在湖北汉口读小学一年级的他,参加学校郊游,来到一处私家花园。
看到满树红艳艳的桃子、架上垂下来一串串葡萄,爱吃水果和甜食的袁隆平小朋友,一下确定了自己的志向。
他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电影《摩登时代》,那个小胡子流浪汉的梦:在庄园洋房里,伸手到窗外摘下水果就吃,母牛牵过来挤奶就喝,哇,好美。
六十多年后,袁隆平面对台下的学生,还吐槽了一下当年的自己:
要是老师带我们去当时真正的农村,又穷又苦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1948年的袁爸爸,也是这么想的。
那时袁家在南京,他正为19岁的儿子隆平谋划着美好未来:考个南京的重点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吧。
然而,隆平还是要报考农学院:吃饭是人类第一大事,大家都不关心农业,将来人类怎么办呢?
在那个战乱年代,他比无数人中国人都长远的眼光,为自己埋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重庆的求学中生根发芽,他对麻婆豆腐和鱼香肉丝的热爱,大概也是在此养成的。
有人看见他在南岸,捧着一包炒花生米边走边吃,也有人看过他在北碚小摊前扒拉一碗担担面。不过,他更多还是出现在图书馆和田间地头,精神食粮,和其中变化出的物质食粮,是他真正的天地。
千里赤地的饥火,延烧到袁隆平任教的湖南。那时最饿的是大小伙子,30岁的袁老师实在受不了了。
为了省粮食,大家想办法做“双蒸饭”,米饭蒸好加小苏打再蒸一遍,米粒能膨胀一半,可吃下去饿得更快!
后来,在一次下乡生产锻炼时,生产队干部跟袁老师提出了改良稻种的想法。他决心培育杂交水稻。
实验失败后遇到同事,对方安慰的话还没说出口,他先大手一挥:我请你吃顿好的!
什么好吃的呢?一盆红薯、一盆萝卜,当年中国人看见这俩东西,胃里都冒酸水。
面对这一红一白,袁老师跟同事聊起了自己最爱吃的麻婆豆腐和鱼香肉丝,两个人越聊越饿、越聊越馋,竟把这两盆吃了个精光。
不知他用了什么活色生香的语言形容这两道菜,大概他当时一定沉浸于脑海中的香辣,让人相信连木盆都会好吃。
于是,他的爱情来了:在大家的撮合下,附近农技站的女干部邓则,与这位除了不修边幅,哪里都光芒闪烁的袁老师谈起了恋爱。
也许在那个年代,属于他们最大的浪漫,就是在职工篮球赛上,袁老师一把拉住邓则:别打啦,我们先去领证,这个比较重要!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道菜,袁爷爷为邓奶奶炒了一辈子。
因为他们家的厨师说,老爷子西红柿炒鸡蛋一直做得超好吃,炒一盘豆芽端上桌,大家都要抢光。
还是60年代,在实验屡次失败下,袁隆平背上了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带两名学生前往广东、云南、海南等地育种。
没想到在海南遭遇地震,师生三人舍命护住稻种,食粮却全毁了。没办法,只能吃香蕉充饥,足足吃了四个月,都吃伤了。
不过,爱吃的人绝不会就此躺平,当时袁隆平发明了一道奇菜:酱油炒木棉花。世上靠吃木棉花成功的科研成果,大概也只有杂交水稻了吧。
1975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制成功,1981年,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发明人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例。
从此,无人不识袁隆平。
由于劳累和不规律饮食,袁爷爷患上了神经性胃肠疾病,疼起来连水都不想喝。不过,他后来发现了两种止痛良方:
胃疼时就吃糯米粑粑,闹肠炎时,最美味的良药,永远是邓奶奶为他熬的杨梅罐头。
此后,他依然为中国人的饭碗操心,不断试验产量更高、更美味的新品种水稻,把专利交给国家,也传授给前来学习的外国友人。
袁老用自己的才智和汗水,让中国人再也不用担心过上这种日子。
非洲朋友叫他“father”,有人预估他身价过千亿,可他还是只穿最便宜的衬衫和皮鞋,领带在地摊上买,也还爱吃最普通的东西。


袁老人生的最后几年,无疑是幸福的。至少在享用美味的片刻,他可以短暂放下对粮食的忧患。
用大米喂饱中国的他,其实不太吃米饭。但他从不浪费粮食,永远吃到碗里一粒米不剩。
作为祖籍江西、身在湖南的嗦粉达人,每天早饭最爱的就是米粉,当然还有杂粮粥、粽子和鸡蛋,还是那些朴实却有用的营养。




那是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寻仙求道也得不到的东西:
某种意义上的不老与长生。
永远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不迷失、不气馁,为每一项有用的成就欢庆;
保持开放的心态,通过学习与努力更新自己,永不服输、永远年轻;
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为有限的人生达成一种无限的延续;
热爱功名利禄之外,最踏实的人生,包括每一顿饭,和每一个爱自己的人。
一个人只要还被人记得,他就不算真正离去。
当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时候,那位快乐的老爷爷,从此得到了永生的祝福。
往后余生,为了袁爷爷,也要好好吃饭。
因为中国的每一粒米,都是他生命的一种延续呀。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以及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腾讯视频纪录片《时代 我》
作者 - VJ
设计 - 毛主任
原标题:《往后余生,为了他也要好好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