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打造城市快递“新名片”
在国家提出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武汉市快递物流业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
5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从武汉市政府获悉,《武汉市全面深化建设“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提出将武汉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国家中部地区快递规模最大、效益最佳、安全保障最优、服务满意度最高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这意味着武汉未来又将拥有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近年,武汉市快递物流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武汉快递收入累计42.3亿元(422802.5万元),排名全国第十三、中部首位。
基于武汉快递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势头,《武汉市全面深化建设“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武汉市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8亿件,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快递业务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快递业务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突破1.5%,支撑网络零售额达到1650亿元。
行业赋能引进头部企业
2016年,武汉被授予第一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2019年再次获得该称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需要达到四个标准,即快递业发展战略明确清晰、快递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快递服务网络健全、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等。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暨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磊接受21世纪经济报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就是交通条件和物流成本。“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长期积累的交通区位较好 “。
过去五年,武汉的交通运输网一直在不断完善,按照武汉的规划,最终要形成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综合交通网。
例如,2019年顺丰快递公司在距离武汉不到一小时车程的鄂州,开工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全货运机场。该机场将成为顺丰的全国核心枢纽,1.5小时飞行能覆盖经济、人口占全国90%的地区。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物流效率相较发达国家仍存一定差距,2019年中国物流支出为14.6万亿元,物流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为14.7%,相较于美国的7.6%及日本的8.5%仍然相对较高。去年,武汉市货运总量达6.36亿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3.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
王磊认为,物流成本的降低,数以亿计的货物通过武汉进行运转,直接推动了当地物流业的发展。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武汉A级物流企业达到201家,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2位。2019年,武汉社会物流总额超过4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9.5%,在服务业三大千亿板块中居第2位,产业规模总体位居全国城市前六、中部地区首位。
不过,武汉本地一些快递物流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企业数量上虽有优势,但由于主营业务停留在附加值较低的仓储、配送等环节,行业利润大头并不在武汉。比如快递企业总部多集中在浙江,上游的供应链服务企业超过80%在深圳。
为解决行业赋能升级的问题,《武汉市全面深化建设“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武汉计划培育引进敦豪、菜鸟网络、京东物流等物流“头部企业”在汉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培育3A级物流企业30家以上,打造具有产业和市场优势的供应链协同平台10个以上。
三级配送解决“最后一公里”
相比其他行业,快递物流行业更受益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过去十年,电子商务销售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带动了下游快递物流业的高速发展。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0.7%。与之相伴的是,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六成以上。
目前湖北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居全国第八位,中部地区第一位,2019年,武汉市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首破万亿,达到10008.2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了2524.55亿元,同比增长22.79%左右。与此同时,2019年,武汉市快递业务量及业务收入也位列中部第一,其中快递业务量居全国第12位,业务收入居全国第10位。
目前,包括京东、阿里巴巴在内的中国主要的商务平台都在武汉设立了华中区物流配送中心。不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薇认为,武汉发展快递物流业面临的挑战还包括武汉物流园区建设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互通,以及“最后一公里”堵点等问题。
所以,《武汉市全面深化建设“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社区电商、生鲜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到2022年,力争全市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0%左右。
到2022年,武汉还将基本建成以“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武汉将支持快递末端服务设施进入高校、住宅小区、商业楼宇、工业园区等,建成覆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及住宅小区的智能末端配送体系。
(作者:刘茜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