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对于开放三孩政策,民办学校与教培机构要想清楚这些事
图片来源:图虫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对于开放三孩政策,有分析指出,这对托育产业将是利好,随着出生孩子增多,有托育需求的家庭会大幅增加,进而托育产业将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
但在笔者看来,如果托育真成为朝阳产业,那开放三孩政策基本起不到什么效果。面临巨大的托育开销、育儿成本,有多少育龄夫妇愿意生孩子?不要说生三孩,两孩、一孩都不愿意生。
统计显示,2014-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这表明开放二孩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增加出生人口的作用。
但是,从2018年起,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回落。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只有 1200万人,比2017年减少500万。出生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是生育率降低,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生育水平。生育率低的背后,是育儿成本太高。
因此,开放三孩政策,绝非是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利好”。恰恰相反,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要基于开放三孩政策,来理解国家规范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出发点——这就是要遏制基础教育产业化,全面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必须意识到,与社会托育机构的火爆,民办幼儿园的天价学费,校外培训的融资上市对应,就是家庭日益走高的教育支出。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了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全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
调查显示,2016年下学期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19042.6亿,占2016年GDP比重达2.48%。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为4%多一点。
有民办学校举办者与校外培训机构投资人认为,大力发展民办学校,吸引社会资金办学,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对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颇为不解。
如明确规定普惠园比例必须达到80%,禁止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上市,规定不得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的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非营利民办学校不能进行关联交易,也不得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控制等等。
有些地方发展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曾有这样的“省钱”思路,即通过发展民办教育来减轻政府的投入责任,但是民办教育不是慈善、免费,是要向学生收费的,这带来的就是家庭教育支出负担沉重,成为影响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要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关键有二。其一,大幅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提供普惠托育与免费学前教育。目前,我国托育基本上全由市场提供,不但托育费用高,而且良莠不齐,幼儿园也有约半数是民办。要提高育龄夫妇生育意愿,在提供普惠托育与发展免费学前教育方面,别无选择。否则,开放三孩政策难以起到效果。
孩子出生后,社区门口就有政府提供的托育机构,所有幼儿园全免费,家长不送孩子去托育机构,也有相应补贴,这才能提高生育意愿,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少子化的基本措施。显然,早教机构不要做托育产业化的美梦,这个美梦很难实现。
其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支出高企,无疑消解了义务教育的意义——实施义务教育本来就是为了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要让义务教育货真价实,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不再或很少有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必须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改革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给学生创造多元的成才选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大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笔者测算,要发展普惠托育,实现学前教育全免费,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需要我国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到GDP的7%,这基本上涵盖了目前的家庭教育支出,也就切实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人口资源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用 GDP的3%财政投入来保持国家的人力资源禀赋优势,是完全值得的。事实上,发达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投入有的就高达7%、8%,我国目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还不到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为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