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走天路看变迁丨十八军窑洞群遗址旁的移民新生活:家家户户都是庭院式民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甘孜县是由四川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1951年,为了给西进部队提供一个稳固的空运通道,西南军区决定抢修这里的甘孜机场。为了不打扰当地百姓,战士们就在附近的山坡上挖窑洞解决住宿,仅7个多月时间,就在海拔3500多米的甘孜县改扩建出一座高原机场。
而今,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已成为川藏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就在紧邻窑洞群的吉绒隆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移民群众也过上了幸福的小康新生活。
从康定出发,途经道孚县、炉霍县,记者驱车来到甘孜县斯俄乡的布绒朗山。
十八军修建的甘孜机场跑道附近的小山丘上,能看到当年十八军动手挖的解决住宿的窑洞群,当时是一共挖了3000多孔,现存的还有1000多孔。
甘孜县十八军窑洞群遗址解说员 黎阳:当时的窑洞群整个只有1米左右,与其说它是窑洞群,其实不如说它是地窝棚之类的。进去的话只能是弓着身子进去,他们有的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只能在这里打地鼠或者是去捕捉一些麻雀,当时整条跑道机场完全靠人拉背扛来把它修建出来的。
顶着最恶劣的环境,采用最原始的方法,英雄的十八军仅用了7个多月时间,就修筑出1条长3200米,宽120米的碎石飞机跑道和一个能容纳18架飞机的停机坪,张素英老人的父亲就是参与甘孜机场建设的十八军战士,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她,至今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十八军后代 张素英:十八军在这里的时候天气寒冷,这风沙又大,还有高原反应,有些是流鼻血,有些是头昏头疼。边修路还边打仗,我爸爸就经常讲,那么多人牺牲了,应该把前面没完成的事业完成。我觉得他们那么苦都走出来了,我们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而今,在甘孜,一座现代化的高原机场——格萨尔机场已通航近两年,开设了飞往成都、重庆、拉萨、昆明、厦门五条航线,从甘孜县飞往成都仅需1个小时。70年来,这千孔窑洞见证着十八军的感人故事,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在窑洞群旁的这片土地上,151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藏族百姓搬进新家,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紧邻十八军窑洞遗址的易地扶贫安置点,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太美了,家家户户都是庭院式民居,院落整齐雅致,鲜花环绕,不仅有水、电、网,还有太阳能热水器,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医院。
易地搬迁群众生龙伍青是甘孜县北二村村民,从山上搬迁下来的一家人住进了120平的二层小楼,不仅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让自己的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
甘孜县易地扶贫搬迁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居民生龙伍青:以前我们房子在山上,木头房很破,下雨晚上睡不着,怕房子垮了,路也不好走,泥巴太大了。国家帮我们修了房子,去哪都很近,孩子读幼儿园只有几百米。之前在山上打工都远,现在打工收入一个月2000元。
搬下来,还要稳得住。和生龙伍青一样,搬迁至此的村民还有590人,县里不仅对每个人的专长、技能进行摸排,帮他们与企业、单位结对子,解决就业岗位,还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让每个人都能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
甘孜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 魏忠波:家庭结构、专业特长,根据意愿去哪打工,对接人事局、酒店、施工企业,我们就积极推荐联系,就近就地务工,平均收入每年每人9000元左右。
为了增加群众收入,甘孜县还依托十八军窑洞遗址、雪山和格萨尔王城等资源,将安置点打造成红色藏乡,通过旅游入股分红增收。在安置点,这六孔复原的十八军窑洞已经成为搬迁群众的活动室,更是甘孜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甘孜县易地扶贫搬迁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村委会主任 伍绒波:当年十八军修路修机场,为的就是藏族百姓的幸福生活,在这个活动室,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那段历史。我们搬迁群众从曾经的穷乡僻壤,到现在距离学校和医院仅百米的距离,搬迁带给我们的是切切实实的实惠,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编辑 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