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在工作中“虚伪”反能激发创造力?
图片来源:图虫记者 | 蒋悦
职场中,我们需要真性情吗?
对此,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副教授Li Huang认为,“真实”可能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它既不能确保人们言行符合道德,也无法带来高效领导力。特别是当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与利益相关者相悖时,他们的真性情反倒有可能把组织带进沟里。
“身心失调”(Mind-body dissonance, MBD),即一个人的言行与其心理相矛盾的状态,在职场中却经常被打上“虚伪”或“装腔作势”的标签。比如,员工因业绩优秀被公司表彰时,明明内心骄傲且得意,却表现出谦卑的姿态;求职者明明内心焦虑,担忧自己能否获得工作机会时,却表现得自信大方,对面试势在必得。
然而,“心口不一”未必是件坏事。从历史上来看,纳尔逊·曼德拉通过诉诸与自己观点相悖的理念,建立了改变世界的联盟;陀思妥耶夫斯基游走于不同阵营,对异见知识分子共情,将不同的意识形态具象化为小说人物……他们不仅捍卫异见的存在,甚至将其融入自己的表达之中。
Huang指出,思想和行为的错置不仅不是件坏事,它还有可能激发创新。通过对600名志愿者的情绪和言行进行实验后,她发现,经历过MBD的参与者对事物的定义和联想更加的开放和自由,他们更倾向于赞同“与众不同很重要”、“创新而不是稳妥”等说法。
为什么“心口不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它对于管理能有什么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