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报告:数字人民币应用潜力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旺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丨刘晨光
8月27日,《深港金融合作市场需求问卷调查报告(2021)》在深圳发布。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表示,深圳人民银行2021年以来进一步落地了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和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试点、银行外债专项结汇试点等跨境创新政策目前为全国独有。此外,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外债一次性登记试点等政策在深圳率先落地并逐步推广。
据了解,本次报告的数量采集数量巨大。调研群体包括14005名深粤普通居民、2744名深粤高净值人群、2277名港澳普通居民、1802名港澳高净值人群以及深圳地区579家代表性企业和113家金融机构。包含逾2万份问卷的调查 。
具体从受访群体来看,深粤个人受访者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较为旺盛。不同年龄、性别、地域深粤个人受访者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一线城市居民对于股票、债券、基金的需求明显高于非一线城市。
在赴港澳旅游等跨境消费场景下,深粤个人受访者对移动支付存在较强需求。在赴港澳投资场景下,深粤个人受访者需求集中在股票基金和保险等产品,期待进一步畅通投资渠道。
报告指出,人民币在港澳便利使用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数字人民币未来跨境使用有群众基础。近50%的受访深粤普通居民认为人民币在港澳使用的便利程度有待提高,受访深粤高净值人群中仅有14%经常在港澳使用人民币购物消费。超过五成的深粤个人受访者认为数字人民币未来会成为一种新型且安全的支付方式,能够提高交易、转账的效率和安全性。
资料显示,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外部可控试点,截至7月末,深圳地区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对于港澳个人受访者来说,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同样较为旺盛。对移动支付存在较强需求。跨境投资场景下,港澳个人受访者需求集中在内地一般性存款、理财产品和股票等。
此外,港澳个人受访者认为,人民币在港澳便利使用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数字人民币未来跨境使用有群众基础。34%的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34.4%的受访港澳高净值人群认为数字人民币能够提高交易和转账的效率和安全性,这表明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有潜在需求。
受访企业方面,对于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境外上市公司股票和未上市企业股权等跨境金融产品的兴趣相对较高,认为跨境融资是未来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
报告显示,业务经营多元化以及涉外投融资业务较多的综合性、投资型受访企业对于资本项目金融开放的期待和需求更为强烈。生产型、外贸型受访企业对于与贸易相关的结算、融资和汇率避险方面的跨境金融服务开放创新更为期待。
证券类受访金融机构对于进一步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项目金融开放的需求更为迫切。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最期待证券投资进一步开放。具体举措包括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放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跨境业务等。
银行类受访金融机构对现有金融开放程度评价相对较高,对于进一步金融开放持稳步推进态度。报告显示,银行类受访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业务的比例接近 90%,对我国和深港澳金融开放程度的评价相对较高,这与银行参与跨境贷款、跨境资金池等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以及金融创新业务试点较多有关。
保险类受访金融机构对金融开放程度评价较高,对放开居民跨境购买投资类保险产品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保险类受访金融机构总体对当前跨境金融创新举措的获得感不高,更倾向于加快推进金融开放,期待资本项目开放、支付结算进一步便利化。
今年1-7月,深圳经常项目跨境收支总额和资本项目跨境收支总额分别同比上升 17.0%和74.9%。今年1-7月,深圳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 1.78 万亿元,同比增长 33.5%,其中深港两地跨境本外币收支中人民币占比 54.4%,人民币已成为深港间第一大跨境支付货币。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指出,该报告有助于分享深港澳各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加强与相关各方的沟通交流,也有助于由近及远、分类推进,深化“市场有需求、机构有准备、监管有共识”领域的深港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