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方寸间的紫禁城丨邮在故宫 大有故事

时间:2021-09-01 20:48:29 | 来源:央视

原标题:方寸间的紫禁城丨邮在故宫 大有故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

长城 长江 黄山 黄河

当“中国符号”跃然纸上

件件“微型艺术品”

还原着山川神采

斗转星移 白驹过隙

山河故事在灿烂的文明中传递

东周莲鹤方壶

东汉长乐谷纹璧

元代掐丝珐琅勾莲纹鼎式炉

清代菊瓣形朱漆盒

……

收藏于故宫的珍贵文物

与邮票合璧呈现

遥远的历史瞬间生动起来

登上邮票最多的故宫元素是TA

邮票里的故宫

装着100多万平方米的亭台楼阁

浓缩着600多年的建筑之美

1953年

故宫角楼首次被印制在新中国的邮票上

自此故宫建筑与邮票

有了一份特别渊源

角楼也成为登上邮票次数最多的

故宫元素

△北京故宫角楼邮票(1953年)

角楼是紫禁城四隅的特有建筑

它建于10米高的城墙之上

三重檐的屋顶分布着28个翼角

巧妙繁复 极具美感

△《奥运会从北京到伦敦》纪念邮票之故宫角楼(2008年)

△《奥运会从北京到伦敦》纪念邮票之故宫角楼(2008年)

角楼下

护城河碧波荡漾

倒映天空与四周景色

故宫的一处标志性打卡地

也在此产生

故宫博物院院徽的设计者是他

1985年

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

一位邮票设计师

将贯穿故宫中轴的主要建筑

浓缩在四枚邮票之中

制作出一套气势恢宏的故宫长卷

这位设计者就是

新中国第一位邮票总设计师

邵柏林

△《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20年后

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

由邵先生主持设计的故宫宫标出炉

在央视新闻《方寸间的紫禁城》直播中

91岁的邵老分享了故宫宫标的设计经历

‘宫’字谁都可以用

但怎么把‘宫’字用好大有学问

这一造型

海水江崖拱玉璧

符合故宫宝藏丰富的特色

很耐看

我花了七天时间搞定了设计

设计Logo和绘画并不同

它需要对诗、画进行高度提炼

邮来邮往间,最难忘的是TA

书信年代

伴着邮票的“旅行”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跨时空开启

五彩斑斓的票面诞生了许多

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

△1980年至199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轮发行的完整十二生肖邮票《庚申年》特种邮票。第一枚“猴票”一度风靡全国。

△1980年至199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轮发行的完整十二生肖邮票《庚申年》特种邮票。第一枚“猴票”一度风靡全国。

邮票中也保存着

不同人各不相同

却相通的情感与回忆

央视新闻网友

“读初中的时候,我跟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做笔友,信件成了我们沟通的桥梁。每个暑假、寒假,最期待的就是能收到对方寄来的信件。时过境迁,当时的很多信件已经找不到了,但那些被邮戳墨染的邮票,却成了我记忆中最深的色彩。”

“大姨以前喜欢集邮,家里有两大本集邮册。听说这是大姨上学的时候和家里通信,一枚一枚攒下来的。在那个年代,一枚邮票成了一代人独特的关于亲情的回忆。”

“初中时姐姐给我写的一封信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邮票不单单是邮寄的筹码,也是爱的牵挂。”

今天,重新认识TA

随着时代变迁

人们使用普通信件的机会少了

集邮的爱好逐渐走向小众

不过

在爱好者眼中

邮票所带来的乐趣

依然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

何况邮票也在与时俱进

《葫芦兄弟》邮票能“吐火”

《五牛图》邮票能在AR镜头下鲜活起来

《唐诗三百首》邮票能“读诗”

有檀香味

还有包含创意的花式齿孔

手绘 雕刻 制版 印刷

绝妙的手工技艺加上数字化技术

全新的制作手法与呈现方式

使传统文化与科技潮流同场对话

方寸之间显匠心

凝结着智慧与巧思的邮票

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遨游故宫

也给予我们新的视角感悟时代

方寸之间有乾坤

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等你未来继续探索发现

总监制丨骆红秉 王姗姗

监制丨张鸥 闫博

制片人丨王颖 蔡建元 熊江萍 王元 李伟 乔戈芭 申珅

主编丨庞帅 李雪溦 张省 陈曦 姜萍

主持人丨康辉 王宁

总导演丨谭学仕 梁晶 杨晶

执行导演丨李文燕 方昕蕾 何贵松

视频导演丨孔德婧 王聪 殷丽莎

记者丨王冰冰 鲁念 李璟慧

编导丨赵娜 朱婧 张璐 姜昊宇 曹莹 包爽 孙一琦 夏宇 郑琦

导播丨王世琢 李恩浩 陈小涵

摄像丨于川 高兴 林健 刘旭 侯丕东 李东宇 张宇

编辑丨蔡珊珊

视觉丨胡俊伟 汪泽源

剪辑丨赵博文 郭莹

包装丨赵旭东 李士轩

技术丨杨秀红 张峻 谢贾豪 查毅 霍泓昊 朱冠岳 郭小乐 薛昊锋 唐旭 高维 张小强 梁立军 李卓

统筹丨王菊霞 吴发力 刘畅 王晶 王晓芙

长城 长江 黄山 黄河

当“中国符号”跃然纸上

件件“微型艺术品”

还原着山川神采

斗转星移 白驹过隙

山河故事在灿烂的文明中传递

东周莲鹤方壶

东汉长乐谷纹璧

元代掐丝珐琅勾莲纹鼎式炉

清代菊瓣形朱漆盒

……

收藏于故宫的珍贵文物

与邮票合璧呈现

遥远的历史瞬间生动起来

登上邮票最多的故宫元素是TA

邮票里的故宫

装着100多万平方米的亭台楼阁

浓缩着600多年的建筑之美

1953年

故宫角楼首次被印制在新中国的邮票上

自此故宫建筑与邮票

有了一份特别渊源

角楼也成为登上邮票次数最多的

故宫元素

△北京故宫角楼邮票(1953年)

角楼是紫禁城四隅的特有建筑

它建于10米高的城墙之上

三重檐的屋顶分布着28个翼角

巧妙繁复 极具美感

△《奥运会从北京到伦敦》纪念邮票之故宫角楼(2008年)

角楼下

护城河碧波荡漾

倒映天空与四周景色

故宫的一处标志性打卡地

也在此产生

故宫博物院院徽的设计者是他

1985年

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

一位邮票设计师

将贯穿故宫中轴的主要建筑

浓缩在四枚邮票之中

制作出一套气势恢宏的故宫长卷

这位设计者就是

新中国第一位邮票总设计师

邵柏林

△《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20年后

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

由邵先生主持设计的故宫宫标出炉

在央视新闻《方寸间的紫禁城》直播中

91岁的邵老分享了故宫宫标的设计经历

‘宫’字谁都可以用

但怎么把‘宫’字用好大有学问

这一造型

海水江崖拱玉璧

符合故宫宝藏丰富的特色

很耐看

我花了七天时间搞定了设计

设计Logo和绘画并不同

它需要对诗、画进行高度提炼

邮来邮往间,最难忘的是TA

书信年代

伴着邮票的“旅行”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跨时空开启

五彩斑斓的票面诞生了许多

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

△1980年至199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轮发行的完整十二生肖邮票《庚申年》特种邮票。第一枚“猴票”一度风靡全国。

邮票中也保存着

不同人各不相同

却相通的情感与回忆

“读初中的时候,我跟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做笔友,信件成了我们沟通的桥梁。每个暑假、寒假,最期待的就是能收到对方寄来的信件。时过境迁,当时的很多信件已经找不到了,但那些被邮戳墨染的邮票,却成了我记忆中最深的色彩。”

“大姨以前喜欢集邮,家里有两大本集邮册。听说这是大姨上学的时候和家里通信,一枚一枚攒下来的。在那个年代,一枚邮票成了一代人独特的关于亲情的回忆。”

“初中时姐姐给我写的一封信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邮票不单单是邮寄的筹码,也是爱的牵挂。”

今天,重新认识TA

随着时代变迁

人们使用普通信件的机会少了

集邮的爱好逐渐走向小众

不过

在爱好者眼中

邮票所带来的乐趣

依然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

何况邮票也在与时俱进

《葫芦兄弟》邮票能“吐火”

《五牛图》邮票能在AR镜头下鲜活起来

《唐诗三百首》邮票能“读诗”

有檀香味

还有包含创意的花式齿孔

手绘 雕刻 制版 印刷

绝妙的手工技艺加上数字化技术

全新的制作手法与呈现方式

使传统文化与科技潮流同场对话

方寸之间显匠心

凝结着智慧与巧思的邮票

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遨游故宫

也给予我们新的视角感悟时代

方寸之间有乾坤

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等你未来继续探索发现

总监制丨骆红秉 王姗姗

监制丨张鸥 闫博

制片人丨王颖 蔡建元 熊江萍 王元 李伟 乔戈芭 申珅

主编丨庞帅 李雪溦 张省 陈曦 姜萍

主持人丨康辉 王宁

总导演丨谭学仕 梁晶 杨晶

执行导演丨李文燕 方昕蕾 何贵松

视频导演丨孔德婧 王聪 殷丽莎

记者丨王冰冰 鲁念 李璟慧

编导丨赵娜 朱婧 张璐 姜昊宇 曹莹 包爽 孙一琦 夏宇 郑琦

导播丨王世琢 李恩浩 陈小涵

摄像丨于川 高兴 林健 刘旭 侯丕东 李东宇 张宇

编辑丨蔡珊珊

视觉丨胡俊伟 汪泽源

剪辑丨赵博文 郭莹

包装丨赵旭东 李士轩

技术丨杨秀红 张峻 谢贾豪 查毅 霍泓昊 朱冠岳 郭小乐 薛昊锋 唐旭 高维 张小强 梁立军 李卓

统筹丨王菊霞 吴发力 刘畅 王晶 王晓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