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卡三星堆“满地找牙”小分队发掘日常 文保人员化身牙科大夫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
无论是1986年三星堆第一次惊世亮相,还是此次新的6个祭祀坑再惊世人,密密麻麻的象牙都是让两代考古人爱恨交织的珍贵遗存,爱的是,历经三千年,还能保留下来如此丰富的有机质象牙遗存,为我们探究古蜀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恨的是,象牙提取难度极大,将大量青铜、玉石器等压得严严实实,必须一点一点清理保护和提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自称为“满地找牙”小分队的发掘日常。
“满地找牙”小分队:我在三星堆“挖”象牙
这段时间,在7号和8号坑抵达器物层后,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队的文保人员几乎全员上阵,目的只有一个,清理坑内全面裸露的象牙们,尽管发掘舱内十分凉爽,但趴在操作平台上悬空作业,不一会就会汗流浃背。数月的坚持,队员们对文物都是真的爱。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 张宝瑞:掏土会上瘾的,见证历史吧,不从事这一行一辈子都无法亲密接触的器物,有了一个特别亲密的接触,这也是其中的一个乐趣。每天来都是格外高兴,格外兴奋。
埋藏三千年的象牙可不是看上去那么结实,而是像外面包着巧克力壳的冰糕,低温高湿的环境只是保存了它的基本形态。其实,它是相当脆弱了。提取象牙的第一步,是先用保鲜膜包裹,在保湿的同时,将象牙与即将给它穿上的石膏外衣有效隔离。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 王冲:外层石膏就类似于水泥,里面的竹片就类似于钢筋,这样的话就保证它的强度。医学上面医生处理骨折的病人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用到这种高分子绷带,我们实际上也是借用了医学的材料和这种处理的方式,借鉴了一下。
队员们形象地说,这里的象牙就像是“大泥条”,目前总数超过500根,通过3号坑和4号坑的象牙提取,队员们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工作流程。虽然7号、8号坑的象牙数量更多,任务繁重,但每个人各司其职,也充满期待。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 张宝瑞:就跟开盲盒一样,永远不知道象牙下面有啥。希望以后进博物馆的时候能给随行的同伴们说一下,这个器物是当初我掏象牙的时候,在象牙下面我亲手发现的。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 王冲:要尽快把它提取出来,我们下面其他的工作才能够开展,所以说我把象牙的提取给它定义成我们工程上的一个控制性的工程。
为了让象牙和更多文物早点得到妥善处置和保护,整个文保团队每天从早到晚连轴加班。祭祀坑里,有从业几十年的文保专家,也有90、00后的萌新文保人。
考古发掘和系统性保护工作第一次结合得如此紧密,考古队的小伙伴们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满腔热情全力守护着这些穿越千年的文明密码。
“牙科大夫”:我在三星堆修象牙
对于象牙的发掘和保护,把它们清理出坑,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离开沉睡了三千年的祭祀坑,象牙们终于能够搬到专门为它们以及新出土文物设计的新家:三星堆考古整理与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待它们的将是更为细致的呵护。
打开石膏外衣后,象牙表面仍然有大量泥土附着,颜色也是多种多样,过火的一般都呈现黑色,还有很多呈青绿色,都是受到周边青铜器的影响。文保人员化身牙科大夫,为它们量身定做清理和保护方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手法,王荔被团队里的小伙伴亲切地称为“大师姐”。
为象牙刷牙、洗牙、除菌,这一系列操作可并不简单,已经深埋地下三千年的象牙非常脆弱,对它的处理必须耐心细致。
王冲是三星堆文保团队的“象牙专家”,目前对于古蜀象牙的保护还没有成熟的方案可以借鉴,他带领团队,不断寻求着更好的保护方案。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 王冲:我们刚才看到这个小块的象牙进行失水状况的跟踪监测,可以指导我们后期的保存过程中的一些环境,温度湿度的一个调控。
未来,这些象牙将在博物馆与大家相见。这些象牙是从哪里来的,为何被集中焚烧掩埋,种种疑问不仅引发了大众强烈的好奇心,专家们更是为此昼夜不停地进行研究和佐证。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 王冲:最关键的就是要检测它的DNA的信息。目前的话我们是有几个团队正在做这个工作,已经提取了象牙的DNA,但是可能现在的话情况不是很明朗。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 冉宏林:我们一直以来还是比较坚信这些象牙是本地的,因为我们在金沙遗址发现过完整的大象骨骼,所以说这种应该是一个证据。还有证据就是我们在更往北的,在当时来说应该是天气更寒冷的河南地区殷墟遗址,发现有大量的象牙。还有就是这个数量的确是太多了,蜀国当时的国力,很难从遥远的地方去通过贸易来把象牙运输到古蜀国都,然后进行祭祀。
(总台央视记者 张立雷 田云华 王帅 闫洪 王松龄)
(编辑 单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