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时间:2021-09-14 15:46:4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中新社北京9月14日电 题: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作者 郭超凯 马帅莎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计划9月中旬返回东风着陆场。自“太空出差”以来,从工作科研到锻炼休闲,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的太空之旅受到持续关注,引起公众浓厚兴趣。一些外国航天员也在学习中文,希望未来能加入中国人建造的“太空之家”。

这些年来,从“嫦娥”探月、“北斗”指路,到“天问”火星、“天宫”揽胜……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如何看待迈入“空间站时代”的中国航天?中国特色航天之路“特”在何处?未来中国航天将如何与世界更好互动?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做出权威解读。

采访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三位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期间,我们注意到中国空间站的操作界面是中文。人们在科幻影视剧和纪录片中似乎见惯了以英语、俄语为操作界面的空间站场景,中文界面让人感觉颇为有趣。请问中国空间站为何以中文为第一语言?

杨宇光:从历史维度看,各国如果独立建造空间站,操作界面一般优先使用本国语言。截至目前,人类空间站一共发展了四代,前三代均由美国和前苏联独立建造,包括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前苏联的“礼炮号”与“和平号”空间站等,这些空间站内的标识分别为英文和俄文。国际空间站是人类首个多国共建的空间站,用英文界面,对各国航天员来说更方便。

航天员在空间站除了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还需要对空间站进行管理。从空间站寿命周期看,航天员能否及时处理故障与紧急情况,是影响整个空间站运行与乘组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操作界面使用航天员的母语,更有利于航天员的应急判断与操作,所以中国空间站将中文作为第一语言。

采用中文界面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参与或访问中国空间站。自201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后,国际空间站乘组只能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入太空,因此航天员乘组必须学习俄语。国外也有不少会说中文或愿意为参与中国空间站学习中文的宇航员。所以从国际情况看,采用中文界面并不影响国际乘组参与中国空间站。

中新社记者:从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看,您认为中国特色航天之路“特”在何处?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所走的航天道路有何异同?

杨宇光: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特色航天之路最核心的一点是始终根据综合国力和实际需求发展航天事业。中国每年的发射次数与国力相适应,选取的发展领域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截至目前中国正式公布的火星探测计划只有天问一号任务和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这符合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中国航天65年来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就,在于中国始终实事求是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在于航天人吃苦耐劳、对事业的专注热爱和奉献精神,还在于坚持正确的发展路线,避免了资源浪费。

从国际上看,一些航天大国技术先进、成果辉煌,但在组织安排上可用“缺乏主线、来回摇摆、走走停停、代价巨大”来形容。比如冷战时期主要大国“不计代价”推进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在登月竞赛中为抢在竞争对手前面,保持高密度的月球探测器发射,尽管成果丰硕,但成本颇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航天技术已取得辉煌成就,但毕竟起步晚基础薄,更加经不起“折腾”,更应做好长远的规划,这样才能稳扎稳打,可持续发展。

中国航天的特点还在于既自力更生又开放合作。中国人掌握航天事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但也积极拥抱国际合作。过去中国在很多航天任务中同其他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如今的中国空间站亦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新社记者:从“嫦娥”探月、“北斗”指路到“天问”火星,中国航天很多重要探索任务的命名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中国航天为何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杨宇光: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国人一直对太空充满无限遐想,这些古老神话和经典故事激发了中华民族无穷的航天想象力,推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

中国航天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其中一个显著体现便是重大航天工程的取名。历数这些航天命名,“嫦娥”相当于中国的月亮女神,表达了中国人“奔月”决心;“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探索真理征途漫漫;“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神舟”则寄托了我们的飞天梦想。这些大国重器的名字充满诗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探索宇宙未知的浪漫融为一体。

事实上,从古老神话中汲取灵感为航天任务命名,可算是国际惯例。美国不少探测器都以希腊神话或罗马神话中的名字命名,例如阿波罗计划、阿尔忒弥斯计划、泰坦系列火箭等名称,均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无论是欧美等国从神话中获得灵感,还是中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都代表了人类对太空的美好寄托。

另一方面,中国航天致力于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今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欧空局给中国国家航天局的祝贺信中使用“taikonaut”一词,引发热议。国际上称宇航员为“astronaut”,“taikonaut”是中国航天员专属英语单词,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航天员)。早在1998年,“taikonaut”一词已被牛津词典正式收录,这被视为中华文化藉由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体现。

随着世界航天发展,未来太空将成为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相互交流碰撞的空间。应对文化分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或有大益。“飞天英雄”杨利伟曾说,不同的信仰并不会妨碍各国航天员友好合作、和睦相处。“和而不同”的理念将促进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内通力合作、取长补短、良性竞争,鼓励各国发挥各自独特的“航天文化”,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有着重大意义。

中新社记者:中国航天探索的步伐正从近地迈向月球与深空探测。未来中国在这方面有哪些新计划或安排?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将如何与世界更好互动,让全人类从中受益?

杨宇光:月球作为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对人类认知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月球探测方面,中俄拟建国际月球科研站,目前已联合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V1.0)》,把已经实施的嫦娥四号任务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先导性任务。

后续中国还将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实施月球极区环境与资源勘查、月球极区采样返回等任务。此外,中国的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任务也将按计划陆续实施。

展望未来,人类面临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和探索系外天体等巨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中国航天将积极寻求与各国开展良好互动。在嫦娥六号、小行星探测任务中,中国向国际合作伙伴提供了载荷搭载的机会,中国还向国际社会公布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合作的管理办法。

浩瀚宇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航天国际合作将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中国航天将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加强同国际社会广泛合作,力争取得更多新发现新成果,使航天探索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力量。(完)

受访者简介:

杨宇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航天员》杂志和《太空探索》杂志编委,中国航天科普大使。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部奖两项,超过750次与省部级以上媒体合作进行航天科普与宣传,并与超过800位航天领域国际友人保持长期联系与交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