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青年应该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院士、企业家、青年科学家这么说

时间:2021-09-24 22:45:26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青年应该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院士、企业家、青年科学家这么说 来源:澎湃新闻

9月23日,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表示,基础研究能带来重大发现,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发展,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体现的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携手未来论坛共同举办的“2021未来青年论坛”上,王贻芳作出以上表述。

王贻芳举了中微子实验室的例子。他透露,国内曾生产过小光电倍增管,后被日本滨松垄断。为了满足江门中微子实验“世界最高探测效率”要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兵器北方夜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联合体,研制20英寸光电倍增管。经过6年努力,国产光电倍增管成功达到要求,并实现批量生产。

王贻芳认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合作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作为年度重磅的青年创新科技大会,论坛以“可持续科技”为主题,通过科学家主旨演讲、“共话未来产业”圆桌论坛、青年创新对话、青年创新达人秀等环节,为青年科学家与政府、投资界及企业界领军人物搭建起跨界交流平台,力促科研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以此激发青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年创新能力、助力青年创新实践,推动科技、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领衔:立足原创基础科研,驱动可持续科技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到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以及西湖大学副教授ThomasChericoWanger,为与会者带来了海内外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及成果转化经验。

王贻芳院士以《基础科学研究与企业发展》为题,分析了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企业发展现状。他指出,当前现有的企业基础科学研究总投入不足,且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的供给不足,引发企业的原创研究力量薄弱,也不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

基于对国内外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方式和力度的对比分析,王贻芳院士表示,应鼓励设立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私人基金会,同时引入更加国际化的操作方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基础研究给予支持。

西湖大学副教授ThomasChericoWanger带来题为《21世纪农业-挑战与潜在解决方案》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ThomasChericoWanger探讨了“农业多样化和技术革新是21世纪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关键么?”这一议题,并分享基因组编辑+农业生态学的跨学科工作,以及如何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在数据驱动的农业系统中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作用。

跨界交流蓄势向新:聚焦未来产业新引擎

在“共话未来产业”圆桌论坛环节,一众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行业领袖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分享前沿成果,并就原创基础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展开讨论。

水木投资合伙人方方在谈到投资圈争相投资科学家,支持硬科技现象时,方方表示:“真正的科学家一定要有非功利性的心态,一定是以好奇心、荣誉感、信仰为支撑的,要回归到甘坐冷板凳的基础科学研究。”怀揣着好奇心和真正的荣誉感探索世界的边界,是方方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江涛在对话中谈到:“科大讯飞能走到今天,把一直以来坚守的事情归纳为‘顶天立地’四个字,‘顶天’就是核心技术要瞄准全球的最高水平,要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做最高水平的研究,‘立地’就是这个研究成果,不光是放在象牙塔里看,还必须要能够真正的造福老百姓,而且要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王杰介绍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引发的能源革命。“2012年,由王中林院士发明的摩擦纳米发电机,不仅可以用于收集环境中的机械能作为一种分布式能源驱动各种移动电子器件,而且可用于收集海洋动能,为大规模的‘蓝色能源’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虽然,从发明到现在不到10年,但已实现了4家创新企业的孵化,未来也将广泛应用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

青年精英创新对话:前瞻“碳中和”之路

为了有效组织各项社会资源达成碳中和的目标,需要系统性的研究和资本的助力,而负有社会责任且自身实力强大的研究机构及投资机构,无疑是碳中和产业链中极具前瞻性的一环。

在青年创新对话环节,碳中和领域的杰出青年代表围绕“我们离碳中和新世界,究竟还有多远?”的议题,就碳中和基础科研成果、资本助力碳中和成果转化以及碳中和创新科技在产业中的应用等维度,展开深度探讨和交流。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能源分析师郭豪分享了目前较受瞩目的“1+N”政策体系,“1”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已经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N”是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首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和行业政策措施和行动。她认为目前最紧迫也是最着急的一个问题是公众理念的转变。每个人都去以一个低碳的方式去生活,就可以形成一个全社会的碳减排,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速度的减缓。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望良指出,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并不处于世界前列的地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为16%,要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超过50%、60%,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仍有较大空间。同时,他也介绍了当前的科研工作进展:“实验室正在从化工角度来利用碳资源,如利用二氧化碳生产高价值的产品,从源头的减排到末端的治理,从技术开发和攻关都与‘30-60’目标密切相关。利用分散式能源化利用的模式,通过废弃物转化,绿色分离等手段,控制污染物、颗粒物的排放。”

碳中和研究中心总经理助理,中化环境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助理、中化环境碳中和研究中心总经理助理刘超介绍了企业在碳中和领域的布局。他指出,中化环境持续的聚焦工业废水、工业固废、土壤修复三大主业,同时在废气治理以及节能降碳、工程及环保业务咨询业务,为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污染物防治综合解决方案。未来三到五年,将在全国全责具备较好条件和潜力发展的区域,打落地造10个左右的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从规划、设计、建设、投资、运营等方面打造含以农业、工业全模式的综合性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EDF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中国项目创始人、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指出,当前全球在向“2.7摄氏度的温度增长”目标进军,也就是说,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碳中和问题,而是面对一场气候危机的问题,大家要有危机意识,尽快加入到碳中和的变革当中。另外,最新的报告显示,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还有一半科学技术停留在试验阶段,留给人类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已经非常狭窄,需引起重视。

青年创新达人秀:云集未来“独角兽”,以黑科技赋能碳中和

在青年创新达人秀环节中,来自人工智能、智能数字化、新能源、量子计算等热门行业的青年科学家与青年科技创业者,将聚焦新技术对碳中和的推动作用,全面展示最新“黑科技”及其场景应用。

博锐尚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窦强在《公共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探讨》分享中表示: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体量巨大,要在公共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共有三条路径。第一条通过全面的电气化消除建筑运行的直接碳排放;第二条实现源头的用能减量,通过降低用能需求、提升运行效率及使用调整能源结构的低碳技术,来实现源头的用能减量。如光伏建筑一体化、高效制冷机房、智慧能源监测及运行调控、智能照明系统等;第三条让建筑能够进行柔性的负荷调节,匹配风电和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发电侧和用电侧供需一体调节,通过三种手段实现在建筑领域的碳达峰和碳中和。

苏州易来科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新虹在分享《得电芯之天下,用AI定义最优DNA》时说道:目前我们正在做智能自动化的全新设计,我把它叫做世界首款电芯DNA编辑工具,让AI去代替仿真工程师去做模拟计算,释放高端智力资源去做更创新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站在技术的高地上完成两个跳跃。第一个从实验室到仿真区,第二个从仿真驱动到智能设计,结合双碳的主题,意味着电芯这个器件的层次能做到三种绿色。第一种绿色是新能源的核心器件,代替燃油车等其他不环保能源的动力来源。第二种是减少了打样测试,减少了人力浪费、物料浪费、缩短了开发时间。第三种是面向可回收的设计,抬高材料被回收率。由此为新能源事业做出贡献,助力双碳达标。

碳纪智能创始人、CEO张云峰在主题分享《碳中和与制造业生产工艺优化:基于强化学习的生产工艺优化》中表示:能源的优化是结果或者是一个现象,工艺的优化才是解决能源最后一公里的本质。同时,他们现在正专注于为工业、制造业提供能源和生产工艺优化人工智能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可面向有色冶炼核心工艺流程和汽车零配件生产核心工艺提供软硬一体的端到端数据智能应用,助力制造业长期高质量发展。

玻色量子创始人、CEO文凯给大家介绍了量子计算的发展史,同时还谈到量子计算与“双碳”战略的关系。在AI时代更需要量子计算,因为在算力、存储、带宽和容错方面的优势,使得量子计算能够未来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中提升性能。而量子计算的特点,可以极大的降低未来计算中心的能耗,可以给“双碳”战略以有力的助推。文凯博士最后表示,他们的愿景和使命就是用量子重新定义AI,打造量子大脑,实现算力自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