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倪雨晴
中国5G已经商用两年,受地缘政治影响,国内的5G设备市场也有所起伏。
“业务发展总是有波动的,我们希望能够在一个长周期里面去熨平这个波动,能够保持企业的业务发展,也希望有机会不断增长在中国的市场份额。”9月28日,爱立信中国区总裁赵均陶在媒体沟通会上对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多个媒体表示。
中国已成5G创新中心
从财报看,今年二季度爱立信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8%,但是在中国区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60%,对此,多位爱立信高管指出,爱立信对中国市场长期投入的承诺没有改变。
赵均陶谈道:“爱立信中国市场份额有下降这是事实,但是中国对爱立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市场,这个重要性体现在中国在2B的大规模商用,中国布网速度等等,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另外基于中国的5G生态系统基础,中国会成为5G的一个创新中心。”
从全球看,5G的商业部署持续加速,目前全球已经有176张5G网络,全球5G用户数已经达到4.9亿,全球5G基站数量已经达到150万。其中,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截至今年8月,我国累计建成的5G基站数已突破百万,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城市,以及95%以上的县城城区和35%的乡镇镇区,5G网络建设已进入精耕细作新阶段。
5G基建如火如荼,设备商们也在更新迭代产品,爱立信发布了Massive MIMO新品,中频段mini-AAU产品—AIR 3268,据介绍,相较于上一代产品,AIR 3268重量减轻约40%,功耗降低约10%。
但在赵均陶看来:“5G经济还没有真正的到来,目前仍然处于大规模的布网阶段。全球来看,仍然在早期的商业部署阶段。现在拉动5G的流量主要是视频,但是运营商运营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相信随着5G的巨大的技术潜力的释放,运营商的运营模式一定会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5G已经在C端和B端拓展了不少应用,大家期待中的杀手级应用仍在孕育中。有通信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当前5G还是存在内需应用不足的问题,手机之外B端的垂直应用普及还需要时间。
国内也在政策层面推动5G应用的发展,今年7月,工信部等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行动计划》量化了的5G应用相关指标指出,比如,面向个人消费领域,要打造一批“5G+”新型消费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让用户获得感显著提升。
面向垂直行业领域,要求5G在大型工业企业应用渗透率超过35%,并在特定领域实现规模化复制、先进技术试点进一步扩大、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面向社会民生领域,要打造一批“5G+智慧行业”样板项目,要求每个重点行业打造5G应用标杆数100个以上。
规模化后成本一定会下来
尽管当前还在基建阶段,赵均陶表示,未来5G经济一定会到来,一方面是终端设备,另一方面是2B的工业应用,5G to B已经开始进入小规模商用,但是规模化之路仍充满挑战,“怎么能够从从示范到规模,需要产业界各方协作摸索。现在有很多成功落地的案例,但很多都是定制,要让它规模化,一定得有标准,就像在生产线上一样,大家应该集中精力要做好标准化、规范化,选取有大规模的铺开可能性的行业,比如车联网。”据介绍,爱立信为山东中通客车提供了5G专网,这个专网是为企业做无人驾驶测试,已经在工厂厂区里做了5G专网规划。
而5G在工业领域落地仍存在不少难题。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应用成本,此前就有制造企业向记者表示,工厂铺设5G的成本颇高且部署还不够密集,在考虑投资回报率时会犹豫。赵均陶也谈道,中国企业的5G数字化进程突出,但相比服务业,制造业的数字化比较慢,因为制造业的投资和服务业的投资周期不一样,“制造业一个设备折旧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十年二十年,所以做每一笔投资都特别特别慎重。落地应该用哪个5G应用,投资了5G经济回报如何,都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不过好消息是,5G模组的成本正在下降,这也直接关系到垂直场景的整体成本。赵钧陶:“我觉得模组(成本)下降速度特别快,任何一种终端、模组的价格都取决于规模,没有规模很难大幅度下降。比如车联网很容易形成规模,它的模组增长就很快。”
此外,他还表示,标准方面也存在痛点,制造业产业里面的标准很多,包括西门子标准、AB标准、英特尔标准、WIFI、蓝牙等其他的非蜂窝的方式,加上5G的方式,每一个标准都支持一部分设备,现在让它们互通,数据才有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