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大学理想到摆脱焦虑,70年来华东师大教授们如何谈教育 来源:澎湃新闻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70年间薪火相传,华东师大丽娃河畔走出代代名师。老一辈名师,学贯中西,后继者锐意进取,在“育人”和“学习”上探索发声。
孟宪承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库”图什么是大学?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建者和首任校长,孟宪承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几乎都与大学相联。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在《大学教育》一书中回答了“什么是大学”:大学是教育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大学是人类智慧探索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努力,因此大学的理想就表达着人类的最高理想。
大学的理想是什么?孟宪承概括为:“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微信公众号“华东师范大学”为此,大学须“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须相应地承担三大任务:研究(research)、教学(teaching)和推广(extension),须慎选教授等等。这为现代大学追寻和确立初心使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时间转至1978年,年过六旬的创校骨干刘佛年任第二任校长。
刘佛年主张:文理渗透,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开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他到任次年,华东师大文科各系78级学生初步尝试“文科学理”,学习“高等数学”“自然发展史”等理科课程。此后,理科一些系也开出《大学语文》《写作》等文科课程。
1937年,刘佛年留学英国时在伦敦北郊寓所前。1980年,刘佛年与复旦、交大、同济的学校负责人在报端笔谈高校改革建设有关问题,提出创办高质量大学的主张。“我国的大学过去多数是单科性的,今后应该注意发展多科性的大学,但可以多样化一些,不要一刀切。”“要创建高质量的大学,要把大学办活,必须解决学校自主权问题。”这在当时引起全国高校关注,甚至遭受了不应有的批评。不过,后来这些意见都逐步付诸实施。
追求“做的更好的地方”
刘佛年还关注着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他提出,一般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是1980年代需要攻坚的难题,他希望追求比国际经验“做的更好的地方”。
“人学习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学习的成绩究竟由什么决定?”刘佛年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次全国讨论会闭幕式上演讲时的提问发人深省。
他回答道:第一,人学习的潜力很大,现在还找不到极限,因此,不能相信有什么固定的差生,优秀的教师应把差的学生教成好的;第二,教育与环境对成绩有决定作用,但人的主观因素、主观能动作用也是很大的,因此对掌握知识来说,态度是很重要的,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知识、能力、态度三者不可分割。
这番演讲鼓舞了多少学校、教师的士气和信心。这些想法,是他主持以附属学校为基地的“教育综合整体实验”时,先后五次到青浦走访调研,下到学校、深入课堂观察研究、与师生畅谈的结果,“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扎根于中小学校,生根于活生生的课堂”。
因“青浦实验”,学生顾泠沅与刘佛年相识。
在一个寻常的夏日,刘佛年请顾泠沅便饭,在饭桌上他说:“中小学教师积累的经验很多很多,有人说叫‘汗牛充栋’。但是,你有没有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是没有做出理论概括的,往往只能热闹一阵,开了花不结果,有人说叫‘过眼云烟’。”
华东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名誉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顾泠沅。2021年的又一个寻常夏日,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77岁的顾泠沅在华东师大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介绍了在上海持续开展了45年的数学教改实验——青浦实验实施的过程和成果,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经验”。
抵抗教育的焦灼
同在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曾10次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领队并7次夺冠的“七冠王”总教头提出了对数学竞赛的思考:“数学竞赛内容在被普及的同时,就失去了‘选拔’功能。”
这位演说者,就是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熊斌。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熊斌。关于数学竞赛所呈现的“全民化”趋势,熊斌认为:“正如体育运动一样,全民运动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专业运动员则要求有成绩的突破。同样地,从数学普及功能而言,数学竞赛题完全可以面向广大中小学生;但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角度而言,数学竞赛的确只适合于有浓厚兴趣和较强数学能力的少数学生。”他认为,强求大多数学生投入到高水平的数学竞赛训练中,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教育生态的竞争加剧,已发展为全民的教育焦虑。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说:“所有的进取心、积极性都是重要而值得鼓励的,但不应该全部投入在一个极为单一的目标和狭隘的路径中。”他表示,在社会的系统性焦虑面前,个人仍然有积极生活和作为的空间。
刘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澎湃新闻记者程千千图“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理解和触及一件事:在没有拿到“金牌”,甚至没有“进榜”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在刘擎看来,父母应当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品格培养上,而不是高强度的课程学习。孩子更需要学习的是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处理争议、怎么应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怎样在困境中保持尊严,仍然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
(本文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顾惟灵:《中国教育实践改革的“旗手”:孟宪承与刘佛年》、徐笛薇、实习生季卿卿:《刘擎谈教育内卷:现行培养模式中,最缺乏对品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