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食品级”化妆品要彻底凉了
10月1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并强调化妆品的安全性跟“可食用”没关系且误食用化妆品存在安全风险。
此外,国家药监局还再次重申《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中的规定,表明:儿童化妆品标签不得标注“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或者食品有关图案。
这也是继发布《科学认识“刷酸”美容》《“干细胞化妆品”是个伪概念》等之后,药监局针对市场乱象的又一次科普。
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
《“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一文指出,一些化妆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为了表示其销售的化妆品更安全,特别是暗示家长,把这样的化妆品给儿童使用更安全,儿童即使吃了都没风险,商家就借机把这类化妆品称为“食品级”化妆品。
但事实上,化妆品和食品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产品。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是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而据百度百科介绍,食品的使用方式是经口摄入,并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消化和吸收,与化妆品的使用方法、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均不相同。
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
在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督管理司有关负责人看来,不止“食品级”化妆品是伪概念,就连无化学成分添加的纯天然化妆品也并不存在。
该负责人指出,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为了让化妆品在一定时间内(即保质期内)保持性状稳定、不腐败、不变质,商家或多或少会添加水、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化学添加剂。
上述负责人指出,目前市面上宣称的“食品级‘化妆品’”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化学原料,并不具备食用的条件。
部分可食用原料被化妆品禁用
《“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还特别指出,一些商家即便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来生产化妆品,也并不代表生产出来的化妆品是安全的。
文章认为,评价一个化妆品是否安全,需要评估它的原料安全性,同时还需要评估它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使用方式、贮存条件等。
对于未收录在《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目录》中的“食品”原料,若想作为原料添加至化妆品里,还需对其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性、光毒性、光敏性等进行毒理学评估,经全面评估认为安全的,并经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新原料注册或者备案后,方可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不仅如此,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一些可食用或者在食品中广泛存在的物质被收录为化妆品禁用原料,禁止添加在化妆品中,比如:魔芋、维生素K-1等。
文章还提示,误食化妆品存在的安全风险。
在化妆品的日常使用中,如偶尔少量从口唇部摄入化妆品,例如:口红、唇膏被舔食入口,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种摄入量较小,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但如果儿童把化妆品误当作食品,主动大量摄入,则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如果出现不适症状,还应及时就医。
违法宣称依然泛滥
科普文指出,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化妆品的标签宣称“食品级”“可食用”等,违反了化妆品标签管理的法规规定,应予禁止。
这即意味着,“食品级”化妆品宣称涉嫌违法。今年以来,北京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就此发布相关消费提示,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
不过就目前来看,“食品级”化妆品的营销套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譬如,小红书上,有关“食品级口红”“可食用口红”相关笔记共计达到为3900+篇;“食品级化妆品”“可食用化妆品”相关的笔记共计达1200+篇。
品观APP在淘宝、拼多多电商平台的化妆品类目下搜索“可食用”“食品成分”等关键词,出现了数十页的结果,其中以口红、护肤品、面膜和防晒霜居多,几乎排名靠前的多个商品的详情页面上均表示,产品成分天然、安全、可食用。
10月18日截自淘宝、拼多多平台不仅如此,这部分化妆品的销量也很高。例如,在拼多多平台上,部分宣称“食品级”的化妆品产品,其销售页面显示“已拼10万+件”;淘宝平台上,打着“食品口红”标签的某品牌口红,目前已有8万+人付款。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化妆品不应宣传食用用途,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只不过是商家进行营销的噱头,普通的化妆品贴上了“可食用”的标签之后,目的大都是为了抬高价格、增加销量。
“如果要肃清这样的乱象,监管还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仅仅体现在科普上。”他也表示,药监局在《科学认识“刷酸”美容》《“干细胞化妆品”是个伪概念》后,近期组织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中,便要全面清理违法宣称药妆、干细胞、刷酸、医学护肤品等在内的化妆品。“对‘食品级’化妆品的全面清理应该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