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多脚怪鸟真的存在?背后真相令老父亲落泪

时间:2021-11-29 11:45:21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撰文 " Mirror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这只“多脚怪鸟”不是P的,也不是辐射变异了,而是辛勤的鸟爸爸在遛娃。

娃在哪儿呢?

没错,翅膀底下多出来的那堆jiojio就是它们的。

这种鸟叫做非洲雉鸻(héng,学名:Actophilornis africanus),又名非洲水雉、长脚雉鸻,它原本长这样:

它的模样在鸟类里不算出彩,一对长得夸张的脚倒是十分引人注目,就像是要伸向小可爱的“魔爪”。

非洲雉鸻老家当然是非洲,具体点,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和埃塞俄比亚东部。这种鸟就生活在那里的湖泊、池塘一带。

大长脚自然也不是摆设,作为经常在水上活动的涉禽,谁没有一双豪华“鸡爪”呢?

它们正是用这双长脚自如地在水面上行走,不过不是水上漂,而是轻盈地踩在睡莲等水生植物的叶片上。

这对于涉禽来说不过是传统艺能罢了。非洲雉鸻最奇葩的地方在于它们打破了常规的配偶制,奉行一妻多夫制,而且反转了传统性别分工,由雄性当全职奶爸。

超过90%的鸟类都是一夫一妻制,然而大多数只是繁殖期“一夫一妻”的露水夫妻,雌性最后还是“丧偶式”带娃,比如鸳鸯。

终生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并不多,漂泊信天翁是其中之一,夫妻二鸟会相伴一生,共同养育后代。

一夫多妻制在鸟类中不常见,但也不奇怪,因为这在我们熟悉的哺乳动物中很普遍。而像非洲雉鸻这样的一妻多夫制就是鸟类乃至整个动物界中少之又少的异类了。

雌雄非洲雉鸻长得差不多,但雌鸟明显比雄鸟个头大。

它们的雌雄比例也严重失衡,雄鸟数量是雌鸟的两倍左右,按传统配偶制,势必会剩下不少单身汉。

每到夏季,雌、雄雉鸻开始求偶大戏。交配完成后,雌鸟离开,继续寻找新欢。

整个繁殖季,雌鸟忙着四处留情,条件好的找六七个伴侣不成问题。既然老婆“花心”,雄鸟能不能也去追别的雌鸟?

雄鸟有没有这心思不知道,但是雌鸟肯定不让,因为它们是有领地保护意识的。雌鸟会在自己的地盘上巡逻,防止其他雌鸟“闯入后宫抢亲”。

不过,这种一妻多夫制也不是绝对的。在雨水充沛的繁殖季,食物充足,几乎所有雌鸟都有条件“开后宫”。但是在缺雨水的旱季,雄鸟会变得更具侵略性,那些处于弱势的雄鸟会失去择偶权,部分鸟的配对模式就从一妻多夫,变成了一夫一妻。

求偶阶段过去后,雌鸟就要准备当妈妈了。从11月开始,到次年2月,雌鸟会陆陆续续在一众雄鸟准备的小窝中产卵。

雌鸟只负责生,不负责养,产完就丢给雄鸟孵,自己继续到下一个“窝点”产卵。整个繁殖季雌鸟会产下7~10窝卵,一窝大概三四个。

问题来了,雄鸟怎么知道自己窝里的蛋是不是亲生的?

答案是,它们没法知道。即便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雄鸟也会视如己出。反正隔壁老王说不定也在养自己的孩子。

雄鸟们就这样心甘情愿地当起全职奶爸。

然而,奶爸可没那么好当。

鸟蛋想要顺利孵化,需要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温度下。对于非洲雉鸻而言,这个温度是34.3℃左右。温度太低了,宝宝根本不会发育;太高了,宝宝又会夭折。

虽然非洲雉鸻生活在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气温还是会有波动。脆弱的蛋仔们需要爸爸在冷的时候供暖,热的时候遮阳。

可爸爸也不能一直坐着孵蛋,因为娃亲妈是不会帮它找食物的。所以,爸爸就得时不时出去觅食。

由于频繁进出窝,鸟爸爸白天平均只有53%的时间在孵蛋,大约75%的蛋最后都会完蛋,大部分都被巨蜥等捕食者偷吃掉了。这可能也是鸟妈妈四处“播种”的原因之一——增加受孕概率和产卵数量,以弥补损失。

而隔壁的近亲——小非洲雉鸻(Microparra capensis),依然奉行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共同孵卵,白天就能有82%的时间孵卵,提高了孵化率。

不过,孵化成功后,非洲雉鸻宝宝的存活率还是相当高的,可以达到80%。雉鸻爸爸在带娃方面毫不含糊,它会时刻盯着周围的动静,一旦发现潜在威胁,就会赶紧让娃钻到翅膀底下,变成“夹娃娃鸡”溜走,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鸡爪全家福”。

在天气转凉时,雉鸻爸爸的翅膀也是幼雏们的温暖港湾。

会像这样“两面夹鸡”的不只是非洲雉鸻爸爸,其他种类的雉鸻,比如肉垂水雉(Jacana jacana)爸爸也会这么干,关键时候非常靠谱。

所以,为什么不要男妈妈?

参考资料:

https://docs.qq.com/doc/DRmN5clZDc0VoRUpv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